藏于孫中山大元帥府的清末緙絲《百子圖》帳幛,共繡有40多組童子嬉戲圖案,如蕩秋千、騎木馬、下棋、捉鳥、釣魚、劃船、采荷、彈琴、觀畫、撲蝶、驅儺、捉迷藏、踢球等,表現了四時祥和的庭院與天真活潑的童子,滿圖喜氣非常。圖為這件作品中童子踢毽子的場景,“毽子”音諧“見子”。
年節的況味,始終離不開老百姓納福禎祥,避害趨吉的愿景,在疫情的起起落落中,祈盼祥和與康寧的民俗心理尤為凸顯。正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福祿壽喜美好生活——中華吉祥文化特展》就在這樣一種語境下,成為新年里市民遣懷休閑并帶回吉祥好兆頭兒的熱門去處。
中國吉祥文化兼具宏大與精妙。何謂吉祥文化?“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中國傳統吉祥文化是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們于生產勞動、宗教信仰與藝術活動中孕育而出的,至今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與精神要義。唐《樂府郊廟歌辭·祭太社樂章·送神》曾述“吉祥式就,酬功載畢。親地尊天,禮文經術”,清楚地講述了吉祥圖案禎祥、禳災的功能,已上升到國祚征儀的盛大場合;而“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敘述性特質,又讓它重回到接地氣的生活世界。反映吉祥寓意的圖案與紋飾,集民眾生活智慧與東方哲思之所長,通過或抽象、或具象的紋樣符號,將先民勇于探索的創造力、想像力,積極向善、向美的祝福心理以及家國昌盛、天下和諧的美好愿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縱觀中國吉祥圖案的演進,從六千年前刻畫于巖石之上的獵狩場景,足以證明史前先民已能創造出具有簡單敘事功能的吉祥圖案,來表達其生存所需力量與基本條件的訴求;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紅陶上的魚紋、蛙紋,紅山文化的豬龍、龜獸等,已能用抽象造型表達出鮮明生命繁衍的寓意;發掘出土的大量遠古器物與裝飾品等,都證明吉祥圖案,正是先民在自然探索的生產勞動與生活過程中,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的。而真正意義上寓意被固化下來的吉祥圖案,約出現于商周,成熟于宋元,更為世俗化的符號系統,已廣泛運用于與時間儀軌相洽的各類社會活動中,發展至明清至繁盛,滲透至民眾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禮樂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迎祥祈吉與禳災避禍寓意的紋樣,集中圍繞著“福、祿、壽、喜、財”五大主題,通過豐富的人物故事紋、動植物紋、文字幾何紋等,展開了一幅中國人民世代描述的盛世太平、國泰民安的圖卷。
想象瑰麗的神話故事紋
“三星拱照”“麻姑獻壽”“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和事二仙”等,屢屢見諸于家具、漆器、瓷器、織物、金銀玉器等,在栩栩如生的故事場景中,將吉祥寓意之后隱藏著的中華文脈代代相傳
神話故事紋多指以神、人活動或形象為內容的紋飾,既有反映神話故事的精靈仙子,也有真實歷史中的典故人物。通過與場景精心搭配與組合,生動再現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劇場景,并于世代使用中實現了有序流傳。神話與傳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是原始先民的思維模式、世界觀和生命觀的體現,他們所創造的反映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圖案,充滿了瑰麗的想像,講述了大膽探索世界、解釋世界、征服世界的情感與信心。神話人物圖案中,如“三星(福、祿、壽)拱照”“麻姑獻壽”“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和事二仙”等,屢屢見諸于家具、漆器、瓷器、織物、金銀玉器等,在栩栩如生的故事場景中,將吉祥寓意之后隱藏著的中華文脈代代相傳。
在歷史故事人物吉祥圖案中,以現實題材的社會場景為多見,如節日、儀式、游樂、獵狩等;人物角色多姿多彩,如仕女、童子、壽叟、狀元等,但民眾卻甚是偏愛《百子圖》?!栋谆⑼x·宗族》曰:“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百子圖,亦稱百子迎福圖、百子嬉春圖?!对?middot;大雅·思齊》云:“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百”取“大”或者“無窮”之意,最初用于對周文王子嗣眾多的贊美。“百子圖”是“添丁多子”的祥瑞之兆,以“早得貴子、闔家和美、子孫滿堂”來表達中國傳統宗族觀念中,對子嗣繁衍的美好祝愿。
紡織品是百子圖的主要載體,在中國各地婚俗中,新娘嫁妝必備百子錦緞被面、被褥。因百子畫面生機盎然,活潑有趣,以諧音、諧意的雙關手法,祈愿多福多壽,子孫昌盛與萬代延續,也是為長者祝壽、兒童生日常見陳設與裝飾。如收藏于孫中山大元帥府的清末緙絲《百子圖》帳幛,共繡有40多組童子嬉戲圖案,如蕩秋千、騎木馬、下棋、捉鳥、釣魚、劃船、采荷、彈琴、觀畫、撲蝶、驅儺、捉迷藏、踢球等,表現了四時祥和的庭院與天真活潑的童子,滿圖喜氣非常。如帳幛上童子踢毽子的場景,“毽子”音諧“見子”;又如三子斗蟋蟀,象征多子;童子戲金魚,象征“金玉滿堂”;還有童子騎于麒麟之上,意為麒麟送子;“狀元游街”“射三連圓瓶”等場景,寓意著科舉高中、連中三元等等??梢哉f,百子圖集中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倫綱常、宗族繁盛的觀念予以物化與再現。
君子比德的動植物紋
有“花中四君子”之稱的梅、蘭、竹、菊,是崇高品行節操的君子寫照;龍、鳳、猴、羊、鶴、蝴蝶、金魚、蝙蝠等動物,多以諧音、會意、比喻等方式,來達成瑞獸驅惡避邪、迎祥祈吉的樸素功能。
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比德”,倡導人們從自然審美對象中獲取教育的靈感,要求人們通過教育的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鬃釉岢?ldquo;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比德說”。“比德說”立足于儒家經世致用的政治哲學,要求人們治國必先修身,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具備仁、義、禮、智、信等品德。因此從動植物本身特性延展而出美德與品行,成為此類紋飾的重要隱喻內容。如植物圖案中,有“花中四君子”之稱的梅、蘭、竹、菊,梅之風骨,蘭之高潔,竹之操守,菊之素淡,是崇高品行節操的君子寫照;又如“歲寒三友”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于松之不懼嚴寒,剛正不阿;比德于“蓮”,取蓮之清高淡雅、出淤泥而不染的氣節,絕不隨波逐流。
曾盛行于宋代年節的吉祥紋樣“百事吉”,即是植物吉祥紋樣的典型代表。宋吳自牧《夢梁錄》中述:“醫士亦饋屠蘇袋,以五色線結成四金魚同心結子,或百事吉結子,并以諸品湯劑,送與主顧第宅,受之懸于額上,以辟邪氣。街市撲買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以備元旦懸于門首,為新歲吉兆。”宋時的“百事吉”有著多種表達方式,可取松柏、柿子、橘子插于瓶壺,或擺于果盤,或將圖案繡于絲綢并懸掛于房梁,起安宅祈祥之用。后世流傳的“百事結”紋樣亦廣泛見于首飾、瓷器、編結等各類藝術創作之中。
在對動物造型的模擬中,多以龍、鳳、猴、羊、鶴、蝴蝶、金魚、蝙蝠、生肖動物等為常見,以諧音、會意、比喻等方式,來達成瑞獸驅惡避邪、迎祥祈吉的樸素功能。比如,在民間普遍認為,兒童穿戴虎頭、狗頭帽,披獅子、麒麟斗篷,穿虎頭鞋等,可以庇佑新生命的健康成長。老虎、獅子、麒麟、大象等,常常成為母親縫制衣物的題材與內容,取猛獸威猛之勢來達成保護幼子的功效,這種行為與古老的厭勝遺俗及儀式密切相關?;楂F中之王,虎圖騰一直深受漢族先民的崇拜,是驅惡辟邪的象征之一。老虎童圍涎,用虎的形象來祛邪,庇佑孩童虎頭虎腦,健康活潑;虎頭鞋多在紅、黃鞋面上繡出五色虎,老虎口銜艾草,腳踏五毒。此外,狗頭鞋、豬口鞋、公雞鞋、陽雀鳥等動物圖案亦被普遍使用,通過交感巫術使得穿上此類生命力旺盛動物造型的服飾,便能像這些動物一樣健壯成長,不受侵擾。
動、植物紋飾多與文字符號交叉組合排列,形式巧妙,畫面呈現出豐富的節奏與韻律感,將所蘊含的深厚民俗文化內涵,通過東方審美予以表達。如荷花與鯉魚組合,象征著“蓮(連)年有魚”或“魚戲蓮”;石榴與蝙蝠組合,象征著多子多福;喜鵲與梅花組合,象征著“喜上梅(眉)梢”;牡丹國色天香,與鳳鳥組合,象征著“鳳穿牡丹,花開富貴”;山茶花四季長春,象征“生機勃勃”等。
韻味無窮的文字符號紋
千變萬化的“百壽圖”,是用真、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寫出的一百個壽字構成的組合圖形,表達了長壽百歲的祝愿;回紋的造型呈封閉狀的環形反復,延綿不斷沒有窮盡,因此被認為是“富貴不斷頭”,幸福永昌的象征。
漢字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它不僅單音多義,同時具有音、形、意特征,不僅創造出了無數無與倫比的美麗詩篇,也為民間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創造元素。在常見吉祥圖案中,同音雙關的例子俯拾皆是:蝠(福祉),鹿(功祿),蝶(耋·長壽),桔(吉慶),羊(祥瑞),桂(富貴),荔(利益),鵲(喜兆),魚(有余),瓶(平安),蓮(聯姻),音韻之美加上吉利的口彩與寓意,深受民眾的喜愛。
漢字紋飾最為普遍的是團壽與福字?!渡袝?middot;洪范》云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命、富貴、健康寧靜、道德良心得到滿足、得善終這五點,是中國古人對一生福氣的終極追求,五只蝙蝠圍繞壽字飛行,就代表了“五福捧壽”。作為祝賀壽誕的“百壽圖”,則代表了民眾對益壽延年的普遍向往,在千變萬化的“百壽”之中,多用真、草、隸、篆等各種書體書寫出的一百個“壽”字組合成字形。最負勝名的作品,當屬廣西永福百壽巖的南宋《百壽圖》摩崖石刻。在高175厘米,寬148厘米的陽刻大“壽”字中,布排了100個陰刻小“壽”字,形態、書體各異,無一雷同。還有的百壽圖,則將不同字體的“壽”字分十行排列,每行十個,構成方塊形;或將這些“壽”字圈列,構成圓形圖案。
除了象形、鐘鼎、鳥文、小篆等各種字體外,百壽圖還輔以太極圖、蝌蚪文、桑葉形、花瓷罐、古彩陶以及垂柳、荷花、壽桃、葫蘆、綠竹、祥云、蛟龍、博古文玩等組成“壽”字形,成為傳統“壽”字吉祥樣式的集中展示。在“壽”字構圖形式中,以單個“壽”字構圖的,字形長的稱“長壽”,圓的稱“圓壽”“團壽”或“花壽”。這些都是圖案化的字符,是帶有一定藝術特性的字體形式。另外,在圓形壽紋邊圍飾如意圖案,稱為“如意壽字”;繪五只蝙蝠圍成圓圈,當中一個圓形壽紋,稱為“五福捧壽”;由團壽紋和盤長、蝙蝠組成的圖案,稱為“福壽綿長”等。一個“壽”字,體現了中國人對生命的熱愛,承載了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望,為中華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與長久注入了無限美好的激情。
在抽象符號紋飾中,含意往往表達較為隱晦,但體現了中華的含蓄與委婉之美。常見紋飾有太極八卦盤長、方勝、喜相逢、回字紋、如意、聚寶盆、搖錢樹、暗八仙、八寶、扣碗、戟等。例如古老的回紋,民間又稱斗紋,史前彩陶馬家窯的馬廠類型就出現了菱框紋與回形紋,一上一下、一正一倒,在方折紋樣當中填充網格。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絲織物與青銅器上也出現了兩個相套的正方形回紋?;丶y的造型呈封閉狀的環形反復,延綿不斷沒有窮盡,因此被認為是“富貴不斷頭”,幸福永昌的象征。上海地區喜將“回紋”稱“斗紋”,是因為人們將手指上圓形回環狀指紋稱為“斗”,也是米的乘量器,而“米”本身就兼具糧食與金錢的象征,因此斗紋意味著“食糧充足,日進斗金,源源不斷,無盡無休”。
又如,將抽象的格紋冠以生活器物、食物的名稱,不僅十分貼切百姓生活,更透露出煙火氣息的通俗趣味與機智幽默。格子紋,在上海方言中被稱為“豆腐格(子)”,因“豆腐”音近“頭富”而被廣泛用于織物與裝飾上,寓意家庭富裕,吃穿不愁。而方形格,因形狀如同古代銅錢“孔方”,被縱向直線貫穿聯結成串,如同掛在腰間的錢串子,象征著“腰纏萬貫”。就連極為普通的曲線條,因黃白二色相間,也被表述為“金銀鏈條”,毫不掩飾對于財富,對于富裕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而這些正是吉祥寓意能不斷被充實、被使用、被創造的源泉與無窮動力。
納福求吉,辟邪禳災是中國吉祥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內涵??释?,贊美生命是人類的共性,能夠在天、地、人三者合一的信仰空間里,順其自然、平安和諧的生存是古往今來人們最大的愿望??v觀中國吉祥紋樣的發展,從商周的青銅器,戰國時期的玉器、銅鏡、漆器,秦代的瓦當、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隋唐五代的石刻、宋代的建筑彩畫、明清的印染織繡和瓷器,可以看到吉祥圖案與民俗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狀態。樂觀、自信,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品質之一,中國人民從不放棄對于“生”的信念,對于幸福的向往。所謂“吉祥”,正是對于生命、和平、友愛、安全、富裕等的祈念和祝愿,也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而走向繁榮發達的巨大動力之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吉祥圖案的欣賞、使用與傳承,正是激活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與手段。邁進2022壬寅新年,在國際形勢和全球疫情復雜多變的當下,當全人類成為命運共同體,吉祥文化也為世界送上國泰民安的美好祝愿。讓我們以吉祥圖案來寄寓對新的開端、新的嘗試的向往,以祥和、憧憬來激勵、充盈的內心,鼓舞著我們在建設幸福家園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作者:方云,為民俗學博士、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站)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詳細]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