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表于廣州《恒道》2019年第2期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老子所說的“道”是心物一體的高度、完滿概括。首先,老子十分肯定地說“道”是“物”,同時,老子又說他所見之“道”中有“信”,即包含著意識。這實則是說“道”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包容著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方面。老子所說的“道”的意識、精神性內涵,以及修煉者的空、無境界中的奧妙,那是難以盡言的。這也許是當代和未來科學難以探索窮盡的課題。但老子的心物一體的哲學思想形成了他的特點:一,老子主張以心感物,物為前提、基礎;二,老子認為身體承載著心識,心識依附身體而存在;三,修煉到高層次,可以通過光能感應達到“和光同塵”。“和光同塵”,就是達到了成“道”成“仙”的境界,《老子》書中有成套的修煉方法和訣要,是成“道”“仙”的路徑。因此,道教產生后尊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并將老子演化為“太上老君”。整部《老子》是以人為本,以人與社會為核心的,大量事實說明,有其廣泛的社會實踐性的普世之用,影響深遠。但同時,又有內在的宗教性,使老子成為道教信徒膜拜的最高神靈。
關鍵詞:道 意識 物質 心物一體 和光同塵
心、物,幾近于現代科學所說的意識與物質,對這二者關系的研究,歷來學術界高見卓論者多矣。筆者研讀中常常生出一些見解,但多不可成文,難以與名流大家共論。只是在詮解《老子》文本過程中,感覺到老子對心與物的關系,雖沒有專章專題的論述,然而可以清晰地看出老子是心物一體論者,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完整的,科學①的,值得認真深入地研究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從屬于社會存在,是第二位的。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立場、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反之,則是歷史唯心主義。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老子的哲學思想學術界曾經有過一場大討論,爭論的焦點,就是給老子的哲學思想定性,是唯物還是唯心,是進步還是反動。討論的結果,沒有得出真正符合老子思想實際的結論。為什么?因為老子的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有相通之處,但也有很大的差別,不能完全拿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硬套老子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指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和社會發展建設的理論,而老子哲學雖然十分關注人類的社會活動與實踐,卻提出了“道”這個涵蓋人類社會與宇宙萬象生成、發展及其探索不盡的玄奧的概念,我們必須從《老子》文本的實際出發,對其內涵和實質作出比較準確的定位與闡釋。筆者在研讀《老子》文本過程中幸有感悟,將自己的一得之見發表出來,供專家學者并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一、“道”是心物一體的高度、完滿概括
首先,老子十分肯定地說“道”是“物”
《易·系辭上傳》第五章曰:“一陰一陽謂之道。”第十二章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是一般人眼睛看得見的有形體的實在之物,后世對有形之物統稱“器世界”。而“道”(包括陰陽),是一般人眼睛看不見的無形體的“虛無”的存在,因此,后世的研究者就將其視之為形而上的精神性的存在,是哲學性的思辨、推理或假設。
但是,作為學術的、科學的研究,老子所說的“道”,是不是就像《易·系辭上傳》所說的僅僅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識?近世以來,有的學者已關注到老子“道”的實在性問題,如臺灣著名學者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書前論文“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開首就探討“實在意義的‘道’”。然而,他卻認為“道”的“無形”,是老子“預設”、“設定”出來的,“我們可以直截了當的說,‘道’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而已。”他沒有認識到“無形”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并不是老子主觀“設定”出來的概念,而為實有。近年來,有些論文也認為老子的“道”,具有實在性。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在《老子》文本中找答案,而是從既往普遍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總根據的共識推導出——“道”既然能生萬物,也就必然和萬物一樣具有實在性。其實,《老子》第二十一章就明確指出,“道之為物”,即是說“道是物”。不過,“道”作為“物”,與一般人眼睛看到的宇宙萬物不同,它是“惟恍惟惚”的。“惟恍惟惚”是個什么狀況呢?緊接著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物、象、精、真,都是真實的存在。
馮友蘭先生根據諸多古文獻資料證明老子所說的“精”是“極細微的氣”,這和筆者在拙著《老子辨正》②第四章解釋“和其光,同其塵”的“塵”時說的“塵”是“比喻構成物質的肉眼看不見的更細微粒,幾近于現代已經發現的質子、電子、輕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類”,不謀而合。“塵”是什么呢?塵者塵土,就是空氣中降落的細小微粒。汽車駛過,揚起塵土,我們用肉眼看得見。其實每日每時空氣中都在降塵,只因微粒極細極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見。老子所說的“塵”,是以能看見的“塵”,比喻構成物質的看不見的更小微粒,就是我們現代已經發現的粒子之類。老子當時雖然不知道電子、光子這些名詞,但“更細微粒”他肯定是發現了。“和其光,同其塵”,內涵極其豐富,概括極其精準。對于“道”的這種極小微粒的形狀和性能的體驗和描狀,在古代老子不是僅有,我們再舉數例:如《關尹子·八籌》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管子·內業》曰“其細無內,其大無外”,皆言天大到沒有邊際,物質小到無法分割。再如人體經絡、穴位,西醫解剖難以發現,而中國古代先賢卻準確無誤地總結出了成套學說。還有佛教說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不可思議的論斷,當今都在漸漸被科學研究破解或證實。一般人眼睛看不見的極小微粒的實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浩渺無垠、大無邊際的宇宙以及宇宙萬象,沒有不是微小的基本粒子所構成。“其大無外”的宇宙,“其小無內”的粒子,這就是既大又小的“道”的“物”之形態的一種存在。無處不在處處在,處處都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道”之存在。 老子“窈兮冥兮”中所觀到的“精”,是從“有象”中的“象”觀察出來的。這“精”是構成“象”的極細、極小微粒,是“物”之質,“道”之特性,散則為氣,聚則成形,處在自然而然的規律性的變動狀態。一般人眼睛看是“無”,實際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有”。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的事實根據。
同時,老子所見、所說之“道”又包含著意識
第二十一章,老子在描述了“道之為物”的“物”、“象”、“精”、“真”之后,落腳到“其中有信”,可見“信”之重要。在先秦、兩漢文獻中,“信”有多種含義和用法:如“信誓”,《詩·衛風·氓》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守信用”,《左傳·宣公二年》:“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真誠不欺”,《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符契③,憑證,《墨子·號令》:“大將信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這些,都是社會人文類的行為和事理,往往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屬于意識形態范疇。老子所說的“信”,當然包含了這許多方面的內容。這樣老子所說的“道”,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信”類似于今天所說的“信息”?!肚f子·大宗師》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郭慶藩疏曰:“明鑒洞照,有情也;趨機若響,有信也。”朱謙之解《莊子》的“有情有信”說:“‘情’亦當為‘精’,‘有情有信’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我們綜合以上諸家詮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驗”、“趨機若響”也好,都包含有“信息”傳遞的意思。
“道”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也就是說“道”的實質是物質性的,屬于形而下;另一方面,是“道”的性能的主要方面,既包含著意識形態,又有許多人類未知的值得不斷探索的奧妙的東西,這是形而上。人的意識、精神,皆由人的心腦思維活動所產生、形成。心腦思維活動,實則是心腦細胞、神經組織的粒子活動,這實際就是一種物質性活動。思維活動的結果,形之于語言、文字,顯現于書籍、熒屏等載體,也是一種物質性的轉化與傳遞。這其間,意識、精神始終和物質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近年,給機器人輸入既定程序,具有了人的思維能力,可以和高明的棋手對弈,這無可辯駁地說明了意識的物質屬性。歷來的研究者,大都是沿著《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思路、定位,僅僅認為“道”是精神性的,只看到形而上的一面,沒有看到老子的哲學論斷是以堅實的科學認知為基礎的。道,作為宇宙、萬物生成的總根源、總根據,主要在于它的物質屬性,但精神屬性這一面,涵括的內容,極其豐富,人類需作無盡的探索。老子所說的“道”,其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名流大家所認可,就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玄奧性、真實性、科學性。
中科院院士、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近期在“恒南書院”的一次學術報告中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認為,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于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出來的。這些電子不斷坍縮又不斷被大腦以某種方式使之重新處于糾纏態。這就是現在量子意識的一種基本觀念。”朱院士稱之為“量子意識”。而“量子糾纏”、“電子的波函數的坍塌”,已經在科學實驗中得到證實。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美國一位教授哈梅羅夫(Stuart Hameroff)認為:“在人的大腦神經元里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里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于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里,就相當于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念頭”,就是意識。意識是電子活動所產生,電子是構成物質的元素,意識當然也就是物質性的東西了。
《老子》第四十二章開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是由“道”所生的有靈性的“物”,“人”和宇宙萬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有靈性,有意識。所以,老子論“道”的根本目的與歸宿在于“人”。故而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要“挫”人的意識之“銳”,“解”人的意識之“紛”,以“和”道之光,“同”道之塵。挫銳、解紛的途徑是“虛其心,實其腹”,即是說用“心”來“和”道之光,“同”道之塵。心和道必有相同的內質、元素,才能“和”,才能“同”。人是心物一體的,而“道”則是心物一體的高度、完滿的概括。當然,這僅是說意識屬于物質性活動的一面,而老子所說的“道”的意識、精神性內涵,以及修煉者的空、無境界中的奧妙,那還是難以盡言的。這也許是當代和未來科學難以探索窮盡的課題。“道”的物質屬性以及科學性,是可以論說的,“道”與科學,二者可以互參互證,但“道”終歸不等同于科學,一個靠科學儀器檢測,一個靠心靈感悟,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有本質的不同。“道”包含科學,包容科學。“道”的內涵和境界,有一部分,或者說“道”的物質屬性的這一面,可以用科學儀器檢測,得以實證。然而,玄奧性這一面,科學是無能為力的。人的意識、精神,雖是人的心腦細胞組織系統活動的產物,具有物質屬性,但人的意識、精神,卻具有科學儀器難以完全檢測得到的超強功能,有待于人類通過修煉去開發。這種超強功能,古代一些高僧、高道曾經具有,并不完全是神話。如鳩摩羅什的“吞針”④,呂洞賓的隨處顯形,等等。這些,科學都是無法檢測驗證的。世界沒有面貌、性情完全相同的人。為什么?因為表達個人具體性狀的那一部分基因,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人的意識、精神、性情的差異性。人的基因與人的意識、精神、性情融為一體存在于人的身心。老子說“谷神⑤不死”(腦泥丸,又稱天谷,“谷神”即指神識之神),佛教說歷生歷世性靈不滅,這些,與基因有著什么樣的關聯,現在尚說不清楚。但,“道”的玄奧性,都可以將這些統統包容。意識、精神的物質性存在,是“道”的形而下的“器”的一面;而意識、精神的空、無境界的玄奧性,是“道”的形而上的哲理性境域,對于修煉者來說,是窮劫難盡的追求,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別無他途。
二、以心感物,物為前提、基礎
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典型的心物一體論。唯識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種子所變現。物質之外的諸外境相,都是根識緣不同的物質得以現起的相,種種相是觀待心識而假立的,稱為假相。連時空都是心的分辨執著的結果?!兜夭仄兴_本愿經·覺林菩薩偈》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法眼宗等派別倡言“物由心造”。心、物二者,心是第一位的。但老子的心物一體觀卻與佛教截然不同:
其一,老子主張以心感物,那么物即為前提、基礎
《老子》第一章前半篇是宇宙生成論,后半篇為宇宙感知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感知者的主體肯定是人,“故”承前半篇宇宙生成論之關于“道”和“萬物”而轉為說人。老子說道、說萬物,目的、重點是要說人。天地生成之始,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混沌狀態,老子用“無”來命名。萬物中作為有靈性的人,要感知這種狀態的存在和奧妙,只有“常無欲”才能進入像佛、道兩家長期修煉所能達到的“空”、“無”境界。只有進入這種境界才能“觀”到“無始”⑥的妙境。老子經過長期修煉獲得了這種功能,達到了這種境界,他惚兮恍兮中觀察出了“道”的微妙,才提出了“道”這個被他強名的賦予了特定內涵的概念。世界上古往今來只有老子在沒有科學儀器設備的情況下,感知到宇宙萬物生成的因緣,才將涵概世界本源、本體的“道”的學說奉獻給了人類。對“觀”,歷代注家基本無解,有解也言不中“的”。自伏羲“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以來,佛、道兩家無不講“觀”。“觀”,對于認識宇宙、天地、萬物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出發點,也是目的、過程、結果?!缎慕洝吩唬?ldquo;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講“觀”講“照”。道家的《太上老君說了經》開篇就是“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太上老君內觀經》通篇就講一個“觀”字。這些,都是由內觀修持,獲得“觀”的功能,而走向對世界奧秘的探索。特別是老子,進而作哲學、科學、政治學、社會學、生命學等方面的論述,摒除神秘色彩,而人間化、世俗化,著寫出了《老子》,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指向的思想、精神寶庫和財富。“常無欲”,是修煉狀態;“常有欲”,是生存狀態。有欲則為生計、事業奔波,只能用肉眼觀察到有限的物相,這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徼”(Jiào),邊際。有邊際的東西是有限的。而“妙”是難以言說的無限。有欲和無欲對舉相較,老子所強調的當然是無欲了。只有無欲,才能觀察到無限的奧妙。老子所說的“欲”,就是指人的欲望;欲望當然是由人的心識所生。“有欲”之“觀”和“無欲”之“觀”,都有一個外境存在。“妙”也好,“徼”也好,都不是什么也沒有。老子說以心感知宇宙無限的玄妙和有限的存在,那么,就是以無限的玄妙和有限的存在之客體為主觀感知的前提、基礎。老子這里既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也不同于佛教的唯心論,而形成了他的心物一體論的獨有特征。心識感知以物為前提、基礎,從本質上說是靠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的。
其二,老子認為身體承載著心識,那么心識即是依附身體而存在
第十章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載營魄抱一”,各家注解紛紜,頗難擇一而從。“載”,裝載、承載著“營魄”。這里省掉了“身、體”。意即身體承載著營魄,合一不離。孫怡讓曰:“自先秦西漢至今,釋此書者,咸無異讀。惟《冊府元龜》載唐玄宗天寶五載語云: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隸屬上句。……唐玄宗此讀,雖與古絕異,而審文校義,亦尚可通。”馬敘倫也認為:“‘載’、‘哉’古通,不煩改字。然以‘載’字屬上句讀,是也。”⑻理由是“專氣致柔”等“皆以四字為句,不得此獨加一載字”。這些,皆有故為新論、因文害義的味道。首句若去掉“載”字,就不成其為身體、營、魄三者合一不離了。失“體”之“營”、“魄”合一,那還成“人”嗎?老子此章的重點是在論述“人”的修身修德呀!《楚辭》有“載營魄而登遐兮”句,當是受老子的影響。“載營魄抱一”,在六個排比句中起統領、統攝作用。“載”字冠首,就顯得十分必要,決不能“屬上句讀”。“營魄”,河上本注為“魂魄”。魏源《老子本義》:“營,讀為魂。”高亨先生按:“營與魂是一聲之轉。”其實,老子以“營”代“魂”取“虛”意。漢揚雄《太玄·圖》:“極為九營。”范望注:“營,猶虛也?!兑住酚?lsquo;六虛’,故玄之變為九虛。”又《靈樞經·營衛生會》:“人,受氣于榖,榖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太上老君內觀經》說:“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古代早有靈魂的說法,大概老子不愿將自己的學說搞得過分玄虛,可能有意將“魂魄”表達為“營魄”?!兑?middot;系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營魂”猶“游魂”。
按照傳統和宗教的說法,人死后,魂即離體而去。而魄呢,“古指依附于人的形體而存在的精氣、精神,以別于可游離于人體之外的魂。”《左傳·昭公七年》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婦彊死,其魂魄猶能憑依于人,以為淫厲。”唐杜顏注曰:“魄,形也。”但《說文·鬼部》“魄”桂馥義證引傅遜曰:“左氏所謂魄,不專指形而言。如下文所云‘魂魄能依附于人’及前所云‘奪伯有魄’,皆非形也。”魄非形,魂非魄,說明人的體、魂、魄三者有別。俗語用“魂飛魄散”來形容人受驚嚇后的精神狀態,看來是有緣由的。這里,我們要將“魂魄說”與“鬼神說”區別開來?;昶鞘侨说囊环N生命現象,屬于生命科學命題,值得深入研究。我們人類對于自身的生命現象知之甚少,出現一些奇異,往往導入神秘情境,皆由不明其理而造成。老子所說的“載營魄抱一”,實則就是“載精氣神抱一”。這兒所說的“神”,不是神鬼的神,指的是神志。“能不離乎?”講的是修身的過程,又是目的。第一步先要做到心神內守,志不外馳,忘我除妄,保精守氣,混元歸一。其目的在于魂魄與身體抱而為一,永不分離,這當然就是延年益壽了。仍為人道,并非仙道,不是追求陰神出竅,靈魂飛升。后文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都是講修煉要達到的層次和境界。但這些都要以人的身體為前提、為基礎來進行。沒有人的身體,這一切都是無法進行的。人身體這個“物”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一個“載”字,又一次體現了老子心物一體論的獨有特征。
其三,關于“和光同塵”的微觀考量
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第五十六章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后世許多論者認為前后兩章語句重出必有一章為衍文,豈不知重出是一種強調,說明重要,有重復的必要。河上注釋:“兌,目也,目不妄視。”“門”,“口也,使口不妄言。”目不妄視,口不妄言,神不外馳,保精養氣,這是道家和佛家靜修的一種生活與練功狀態。“銳、紛二字皆指欲望而言。蓋人欲之銳,可以起爭盜,其紛可至亂心。故‘挫其銳,解其紛’,……皆圣人所以減少人民之欲望”,“取法乎道之虛也”。 兩句中的“其”,都指“人”。因為老子這里要講“人”的修煉。后兩句的“其”是指代由道而生的宇宙、太陽等信息源。承接前兩句,是人和其光,同其塵。光與塵,都是人的意識之外的“境”,都是物質性的客觀存在。是人通過修煉,以“虛極”、“靜篤”的空靈心念去“和”、去“同”。挫銳、解紛都是人修煉中的節欲靜心階段,“和光”、“同塵”就進入到高層次、深境界了。如果能取得真成果,就可觀得“道”之要妙了,就可看見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了。藏密有“大圓滿”修法,“正行”分兩個層次,一是“徹卻”(即立斷),斷妄念,修靜定;二是“托噶”(頓超),觀光,修光明體。老子說的“和光”,與藏密的修光明體頗相近。都是讓人經過身心修煉去和同太陽之光、宇宙之光,與其完全融合,從而接通宇宙信息。和光、同塵是“天人合一”的真境界。老子達到了這種境界的高層次,他在“惚兮恍”中用“天眼”“觀”到了宇宙生成的緣起,以及構成物質的微觀世界,似乎清楚,又不清楚,只能作出“似”、“若”、“象”、“不知”之類不十分確定的表述。用現代科學的概念來說,就是修煉到極高層次的人,性空了,心性所變化,由心腦意識發射出去的聲能、光能的波段、頻率與“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發生共振、共鳴了,這才“同”了,“合一”了。這實在是太玄妙了!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嗎?《易經》說“大人者”⑦“與日月合其明”,和老子的“玄同”境界,完全相同。老子這里所說的“塵”、“光”,在宇宙中是基本粒子類的客觀存在的“物”,這是前提;而人的心腦意識發射出去的聲能、光能是去“和”,去“同”。當然,人的心腦意識發射出去的聲能、光能,也是基本粒子所構成,才具備了能“和”能“同”的因子、條件。從根本上說沒有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就沒有宇宙萬物,也就沒有意識,所以,物質是根本。老子的“和光、同塵”說,是這一哲學理論的印證。
結 語
《道德經》和佛經、《圣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道德經》是老子在世時撰著的書,全說的是“人的話”,而佛經、《圣經》是釋迦牟尼、耶穌成佛、成上帝之后傳授、默示的“經”,全說的是“神的話”?!独献印匪?,關乎社會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生命的,甚至科學的諸多方面,因此,在“富于社會實踐性、應用性”以及廣泛性的這一特征來說,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是相通的,相近的。
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道”是宇宙萬物產生的總根源、總根據。但老子言道、論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卻在于人,在于人的社會,在于社會的人,在于人的方方面面,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所不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人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學科的思想庫、百科全書。全都是以人為本,以人與社會為核心的,顯示了其廣泛的社會實踐性的普世之用。美國《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全世界自古及今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作家之首。據“百度貼吧·《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與古今中外名家評價匯總”所載:“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圣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老子,不僅是中國的老子,而是全世界的老子。
道教產生之后,老子及《老子》逐漸被宗教化、神圣化,這一方面是歷史的選擇,另一方面,也說明老子和《老子》具有被宗教化、神圣化的充分條件。土生土長的道教,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在中國流傳了幾近兩千年,雖然歷經統治階級的禁絕,但仍然屢禁不絕,這充分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社會需要宗教,人民需要宗教。作為凈化人類靈魂的宗教之功能之一,是政治、法制的補充,對社會文明、文化發展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當今世界,盡管某些極端組織,借用宗教在行兇作惡,有些教徒甚至頭領在作惡,干壞事,那是對宗教的叛逆,是宗教的敗類,不能代表宗教。承傳人類文明、承載人民信仰、與社會政治和諧相處的宗教,將與歷史長久共存。
注解:
① 關于《老子》所說的“道”之“科學性”,很少有人論及。個別論及者,皆言不中的。筆者撰寫了《<老子>的現代科學意義》一文,發表于香港道教學院主辦的《弘道》2016年第一期,可供參閱。
② 《老子辨正》,2015年10月,由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出版,2016年春,在“當當網”曾經熱銷,趕印3000冊。
③ 符契:符節、符券、契約一類文書的統稱。
④ 鳩摩羅什:東晉高僧。後秦皇帝姚興,賞給鳩摩羅什12個宮女作夫人,跟他出家的徒弟們,也要討太太。鳩摩羅什看這些年輕的出家人要跟他學,心想:我是被逼迫的,沒辦法啊。有一天,他把要討太太的和尚找來,請大家吃麵,大家很高興,結果每一個碗里都有縫衣服的針。鳩摩羅什說:“諸位請啦!”“這怎麼吃???”他說:“你們不吃,我吃!”于是他把碗裡的針都吃下去了。徒弟們都驚呆了!這就是有名的“羅什吞針”。
⑤ 谷神:指腦泥丸,又稱天谷,是神識之神,非神靈、神鬼之神。
⑥ 無始:佛教術語。即沒有開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如生死、時間等都是沒有開始的。因果關系即建立在“無始”的理論基礎上。
⑦ 大人:《易經·乾卦》“九五爻”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乾卦·文言”解釋“大人”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從所表述的境界看,大人指的就是圣人、圣君、圣王,都是修煉、德行有極高成就的人。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摘要 :八百年前,道教宗師張三豐,承寶雞金臺觀太極文化之仙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詳細]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內的關樓(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沿著黃河流向自西往東行走中原大地,函谷關,是繞不開的...[詳細]
山東泰安市泰山一帶道教興盛,教派以全真教丘處機所創龍門派為主,道觀星羅棋布。據《道藏》(明)記載有大廟...[詳細]
筆者經師父孫敏財道長點授將《行氣玉佩銘》分為銘文考器型考傳承考三節。 第一節《行氣玉佩銘》銘文考 現藏于天...[詳細]
文徵明《老子像》(局部) 資料圖片 一 《道德經》凡五千余言,引導人們突破眼前狹小空間的限制,把思維拓展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