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時期,道教醫家積極參與傳統醫學的建設,在方劑、本草方面有突出貢獻,在古籍注釋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體現自身特色的養生理論建設方面也多有創新。
全真道的創始人王重陽身懷醫療絕技。對于王重陽的高超醫技,道門有詩贊曰,長真譚真人“一見師真涸疾頓愈,決烈入道,水云為侶,歸櫬終南,聚徒洛土,教風即弘,蛻然高舉”。由此可見,王重陽以醫傳教的效果非同一般。
王重陽的高足、全真遇仙派宗師馬鈺也精通醫藥,尤其擅長針灸之術,著有《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同為全真道七真之一的劉處玄,其所創立的全真道隨山派也十分重視醫術,以行醫救人修“積善之基”。據《甘水仙源錄》卷五《真靜崔先生傳》載:“先生姓崔氏,諱道演……去家為道士,師東海劉長生(即劉處玄)甚得其真傳。頃歸,將陵之韋家墅下棲焉。假醫術筑所謂積善之基,富貴者無所取,貧窮者反多所給。是以四遠無夭折,人咸德之。”在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中,邱處機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功績最大,也十分精通傳統中醫學理論,重視傳統中醫藥在修道養生中的作用,對服用外煉丹藥企求長生予以否定。邱處機有一修道真言,即“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據《長春真人西游記》記載,邱處機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召,跋涉萬里前去與成吉思汗相會,“(元太祖)問:‘真人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乎?’師(邱處機)曰:‘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意指有保養身體健康及預防疾病的攝生之法,而沒有使人長生不死的丹藥。
邱處機對養生之道的闡釋極為符合醫理,故能贏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在邱處機東返時,成吉思汗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詔免除道門的差役賦稅。這奠定了全真教在元代大發展的社會政治基礎。邱處機還擅長運用醫理來闡釋攝生之道,撰《攝生消息論》,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醫學思想為指導,闡明養生調攝應當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盛衰的變化規律,并從精神、意志、飲食、起居、衣著、用藥等多方面指明了攝生之法和機理。
宋代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鼎盛時期,道教醫學也有許多創新,表現在養生學領域,養生理論與方法逐漸完善,體系日趨合理和科學化,出現了—批有影響的道教醫學養生著作。除了邱處機的《攝生消息論》外,還有宋代茅山處士劉詞集的《混俗頤生錄》、曾慥所輯《道樞》,以及作者佚名的《胎息抱一歌》《養生秘錄》《太上保真養生論》,元代李鵬飛撰集的《三元延壽參贊書》、王珪的《泰定養主論》等。其中,《三元延壽參贊書》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李鵬飛,字澄心,元代池州九華山人,早年誓學醫以濟人。其《三元延壽參贊書》從房中、日常起居、飲食及“滋補有藥”“導引有法”“還元有圖”等幾個方面論述了養生理法,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對道教養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人號稱“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理論主張與臨床實踐,開創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新局面。四大家之首劉完素是一位道教醫家。關于劉完素的生平《金史》有傳,他以“火熱論”的醫學思想自成一家。劉完素強調治病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處方用藥多以寒涼藥物清熱通利,后人稱之為“寒涼派”。同為金元四大家的張從正深受劉完素的影響,史稱“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北宋時期,道醫積極參與了醫藥文獻的整理與官方醫書的編修工作。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詔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瞿熙、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參考陳藏器《本草拾遺》等書,對唐《新修本草》作了??焙驮鲅a,經翰林學士盧多遜、啟蒙等詳定為《開寶新詳定本草》。次年,復命馬志等人重詳之,是后定名為《開寶重定本草》。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命道士王懷隱與王祐、鄭奇、陳昭遇等編修大型醫方書《太平圣惠方》。該書是一部理、法、方、藥體系完整的官修醫書,臨床應用價值很高。其由宋太宗親自作序并確定書名,令鏤板頒行天下,諸州各設醫博士掌管。
在宋代成書的醫方書中,還有幾部值得一提。一是由寇宗奭著《本草衍義》二十卷,載藥四百種。該書是在《嘉祐補注本草》及《圖經本草》的基礎上,參引前人論述,對本草藥性辨論尤為詳細。該書收入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中,附有藥圖,名為《圖經衍義本草》。另一部是宋人李駉研究《難經》的專書《難經注解》,該書現存唯一版本就是明代《正統道藏》太玄部之《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七卷。另外還有兩部宋代醫書,即史崧輯《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二十三卷、劉溫舒撰《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也被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之中。
宋元道教醫學在脈學等領域也頗有建樹。脈學是針灸、內丹修煉的理論基礎,許多道教內丹家都重視脈理研究,在內煉實踐中對經絡學說有許多創新,其中尤以北宋金丹派南宗所奉的開山祖師張伯端貢獻最大。張伯端著有脈學專著《八脈經》,對奇經八脈的分布、循行路徑提出了新的見解,大大豐富了傳統經絡學說。至南宋,出現了以道醫崔嘉彥為祖師的西原脈學流派。崔嘉彥著有脈學專書《脈訣》,在脈學理論上有很大創新,獨樹一幟。崔嘉彥強調“以浮、沉、遲、數為宗,風、氣、冷、熱主病”“更看三部”“更看五臟”,把脈象、三部、臟腑結合起來闡述脈證規律,建立了“四脈為綱”辨脈辨證新體系。崔嘉彥行文時采用道教丹經常用的歌快形式,便于修習者誦讀和記憶,頗受歡迎。明代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曾對此書予以補訂,改名為《四言舉要》,李時珍又將其輯入《瀕湖脈學》一書中。
崔嘉彥創立的四脈為綱學說,由其弟子繼承下來,并不斷加以充實和發展。崔嘉彥的親傳弟子有四代之多,因其祖師崔嘉彥隱于廬山西原,故稱西原脈學。這一脈學流派突破了傳統脈學七表八里的舊模式,建立了“四脈為綱”辨脈辨證的新體系,以其通俗、簡明、實用而在中醫脈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作者:蓋建民,系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能夠受邀參加王光德會長生平事跡座談會,作為他的生前好道友,我感到非常榮...[詳細]
道教之音河南訊 2021年11月27日上午十時,輝縣市道教協會組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詳細]
道教之音福建訊 2021年11月22日,晉江市道教協會召開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擴...[詳細]
道教之音湖南訊 2021年11月26日上午,湖南省道教協會2021年度第2期教職人員培訓...[詳細]
道教之音上海訊 2021年11月17日,上海道教學院舉辦傳達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