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喝茶品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當我們細細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時,似乎也品味出中華文化的厚重和廣博。道教與茶文化淵源深厚,以下對此作一探求。
一、“茶”“道”相輔
(一)道以茶為佐——茶的自然功用與宗教功用
茶之性,益于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陸羽:《茶經》)作為歷史悠久的飲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藥,這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證實。除了解毒,茶還別有養生特效,“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本草經》)
總之,茶之性,益于人。而道教之為“神仙之術,首貴長生”,除了打坐、煉丹,更有著攝生、服餌等豐富的養生方法和手段。那么,茶,以其既可“明目提神”又可“去脂輕身”之功效,自然成了道士們調理身心、輔仙佐道的理想藥食。
茶之德,通于神。茶既然使人心清目明、氣定神閑,自然有助于修行者抱樸守一、通達神明。另一方面,茶生于靈山峻嶺,承芳露,秉清靈,稟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自然是供奉神仙的佳品?;蛞蛉绱?,道教的齋醮科儀中普遍用茶,且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稱為“清祭”,可助達天庭。由于茶可通達大道仙界,在道教的追薦科儀中也有“三奠茶”??梢哉f道教洞天福地、大宮名觀無不植茶種茗,可飲可祭,宋代五大道場九宮山建茶寮觀,專司茶事;全真道凈明道等在重大道教活動中皆用茶為祭。
(二)茶假道而興——茶的社會功用與世俗功用
茶之名,達于君。由于上述茶在道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許多名山道觀出產的稀世珍茶,在用于祭神的同時又作為“貢茶”而聞名朝堂。例如道教“清祭”專用的川蜀蒙頂茶,自唐朝開始到明清一直為貢茶,為茶史中罕見;青城道教“洞天貢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經》《茶譜》皆有錄,現為“青城四絕”之一。再如,史載武當“太和山出騫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陽羨,能滌煩熱,道流所珍”,“初泡極苦澀,至三四泡,清香特異,人以為茶寶”,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就這樣,經由道教,茶凝結出了能夠代表中國茶文化高度的良多精品。
茶之興,遍于民。唐代崇道,一種與之相適應、與生活密切相連的茶文化應時而生。自陸羽《茶經》問世,更是茶風流布,茶道大行。在廟會期間,很多宮觀都有煮茶迎賓的傳統,不少廟觀本身或周邊都開始設茶舍茶寮,專供香客品飲,如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四川青城山、武漢長春觀等。很多社會上的茶樓茶肆也將茶房裝飾成仙家樓閣,以“八仙”“仙家”“群仙”為名的茶館比比皆是,好的茶葉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稱。
《紅樓夢》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見道教影響的流風澤被,人們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另外,中國人迎賓待客所素有的敬茶獻茶之禮,據說也有著深厚的道教淵源?!短旎手恋捞逵駜浴酚涊d:“老子出函谷關,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就這樣,經由道教,茶也滲入中國老百姓的人倫日用。
二、“茶”“道”相成
(一)道以茶為托
以茶托隱寄志。晚唐以后飲茶的風氣,由唐的“酒仙醉士”轉化到宋的“茶仙茗癡”。酒朝漸退,逐步飲茶超過飲酒,成為宋代日常生活的第一大飲料。文人所寫的茶詩甚至超過了酒詩:以茶賦閑、以茶托隱、以茶寄傲、以茶明志。茶文化初始實為隱逸文化的縮影,而隱逸思想實為文人士大夫習老莊的結晶,因為隱者多為道者,而道士是隱逸隊伍的主干。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愛好隱居,渴求逍遙長生。與道士交往是時尚也是情操,更能顯示高潔不俗。而品茶清飲,正是道士們崇尚自然、和合貴生、返樸歸真的人生宗趣。
以茶喻丹示道。全真派的興起,則辟徑朝著以茶悟道、以茶入靜、以茶養生、以茶喻丹的方向發展。如王重陽祖師在《請史四哥啜茶》詩中云:“木金間隔并無邪,邪正其心趁彩霞,段段接生云外物,牛兒回首得新茶。”這首茶詩借焙火煎茶,內涵隱秘:金水烹木茶,自然相交,升降相接,其氣傳透,結出金丹,茶、水、火、盛器(壺、杯)仿佛構成煉丹的象征要素。一次成功的烹茶,就是一次外丹燒煉、內丹修煉的過程。這是道教詠茶詩的真意,也是全真道茶詩的統領之作,以此意看其他全真茶詩就會迎刃而解。
(二)茶因道而靈
茶風之去奢入儉。文人雅士獨品對啜之間滌除玄鑒,學道參禪,談玄悟真,實為老莊玄學流風遺韻。道教守著自然無為、沖寂超然的歸趣,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沒有法則才是道教順乎自然的最高法則。
因此,崇儉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師丘處機詩曰:“虛心實腹唯求飯,待客迎賓不點茶。”(“點茶”是宋代一種繁復的飲茶方式)元代全真派興起,道風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萬物、道法自然的影響,開辟了茶人與自然融合的飲茶風氣,給茶文化回歸道趣、重返自然、趨于簡約打下基礎。明代朱元璋下令取消龍團貢茶,以散茶沖飲,遂開千古茗飲之風至今。其子朱權便說:“茶乃天地之物,巧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葉茶沖泡,能遂自然之性。”
茶心之返樸歸真。全真派祖師馬丹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長思仙·茶》:“一槍茶,二旗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為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這首詞看似平淡,卻言淺意深。“旗槍”屬茶中珍品,經營中茶商利潤更大。而機心在內丹修煉稱作“巧偽”,這么好的茶,如果為投機鉆營謀利之人所用,那怎么行呢?茶的本色是無為自然的,并無所謂絕品上品之分,是大自然恩賜摒棄名利的修道之人,為此所用,能增添修煉的功力道行。這首詞為后世茶人所推崇,認為道出了茶的自然無為,無機無巧的純樸性格,如此看待而喝茶,才能親近自然,獲取無掛無礙的心靈感受,茶才成為修真養生、凈化思慮的玄物神品。
茶境之超然灑脫?!恫杞洝匪胁枞舜蟛糠譃榈澜蹋ǖ兰遥┤宋?,而著作中羽化飛升、神仙典故,“精”“儉”“靜”“德”等茶飲的精髓思想,無不體現道教賦予其中的文化內涵。被稱為茶“亞圣”的盧仝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詩錄至此,兩腋生風,茶通仙靈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
結語
“茶文化”若從狹義上看,畢竟只是一種器物層面的文化,而“道教文化”則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化。“茶”字拆開即為“人在草木中”,說明茶作為“物”,一定是在為“人”或主體的使用當中才開顯出豐富、深邃的文化意蘊的,才能充分體現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的思想,即所謂“我與天地同根、與萬物一體”的“天人合一”。道教在同“茶文化”的互動中為其注入了帶有道教文化特色的獨特印記,有些甚至已成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足可見中國文化中的“茶”與“道”之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其實,道教與茶不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之相契,全在“自然”二字。茶乃天地間之清物,生于靈山幽嶺,以清風明月云霧為伴,以陰陽五行八極為侶,道士的生活也是如此,養生契宗歸,清靜合旨趣。茶使道教的信仰、哲學和精神“物象化”,道教思想也融入茶文化之中。道教將契合自然的茶和以茶為載體的茶事活動統一起來,成為一種獨具特色和魅力的生活藝術。
(陳明性道長投稿,本文曾發布于《中國宗教》2021年第1期,作者陳明性道長,系廣東省普寧市道教協會會長)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
吃茶喝茶品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當我們細細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時,似乎也品味出中華文化的厚重和廣博。道教與茶...[詳細]
提起道教經典,以三洞四輔十二類作為分類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對于初學者來說往往難以入手。如果并非...[詳細]
摘要 :八百年前,道教宗師張三豐,承寶雞金臺觀太極文化之仙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詳細]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內的關樓(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沿著黃河流向自西往東行走中原大地,函谷關,是繞不開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