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常見到的字面解釋為:天地之間大道運行的方式,就像是人們常見到的風箱一樣。它空虛而不枯竭,鼓動越多,風就越多,生生不息。筆者在閱讀此章的時候經常會想一個問題:天地之間的事物(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造的)有那么多,其中不乏可以用來比喻和象征大道的東西,可道祖為什么非要用“風箱”這個物體呢?
這個問題,看似是無稽的。有人說,道祖或許只是隨便拿個事物做比喻,本來也沒有為什么。但細細考究一下,筆者要思考的問題或許可以更加準確地描述成“在道祖的語境和思考模式下,是如何構建起橐龠和道之間關聯性的呢?”
這一切的答案,還是要從橐龠本身說起。
把橐龠叫作風箱,其實是添加了現代人的認知和思考結果的,更恰當的翻譯應該是鼓風吹火的器具,或者可以更加直白地解讀為人工鼓風機。鼓風機的運行原理并不復雜,通過進風口把外面的空氣吸進來、再經由人力壓縮,使其從出風口集中噴發出來,以達到集中風能而增大火勢的目的。這其中,“橐”和“龠”本來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橐,是用動物皮制成的風袋;龠,原本是一種吹口管樂器,在這里借指連接在橐上的輸風管。這樣一個造型簡單、原理也不復雜的事物,對當時的人們卻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先秦時期,是中國冶鐵文明大發展的時期。鐵的液化和鍛造,需要極高的溫度,而普通的木柴燃燒的溫度遠遠不足以達到需求。在沒有掌握冶鐵技術之前,商周時代所用的金屬器物以及兵戈等物,都是由青銅打造的。在歷經幾千年的風雨后,如今的我們可以安然地去欣賞青銅器所帶來的美感,但對于當時的人們、尤其是上戰場打仗的士兵來說,青銅器物太軟的特性就會帶來很多麻煩,如盔甲等物不具有很好的防護性、刀戈等兵器的殺傷力也不夠等等。一直等到橐龠的出現,人們終于可以借助鼓風機的作用加大火勢和溫度,這才使冶鐵成為可能,鐵制品也才開始被廣泛應用。
道祖在文章中提到橐龠,當然不是在推崇它在冶煉兵器上的神奇作用。而是橐龠可以熔化有形的鐵礦和鐵器(固態)成為如水一般流動的液態,然后再通過一定技術的塑造而使液態重新變成一種完全不同的、可以真正為人所用的固態。從固態到液態再到固態,這是一個典型的物理變化的過程,其中的一個關鍵字就在于“化”。
回到道祖所設想的道教思想體系中去對比一下,就會發現橐龠之用的玄妙。道祖在描述道的時候提出,這雖然是一個不可道、不可名的事物,但天地萬物都是道生的,萬物之中都含有道性。那么,在道生萬物的這個過程中,道并非是一個具體的事物或形象,它也不會如同母子相生一樣,從自身誕生出一個與自己形象相仿的事物,而是一種“化生”?;蛘哒f,在道的催化作用下,萬物自我相生。如植物生植物、動物生動物、人生人,這一生的過程才命名為道。因此,講“道生”,實則是在講道如同橐龠吹出看不見的風一樣,雖然不能把控和名狀,卻可以借助于風的作用使鐵礦發生質變而生成新的事物、借助于道的運行而使萬物之間可以生生不息。此,是之為“化”。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點,道教并非只是玄之又玄(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大而無用)的宇宙生化的哲理,其中同樣包括對我們的社會人生具有實踐指導作用的信條。同樣立足于一個“化”字來解讀,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往往是基于兩點,一是自己如同鼓風機一樣所吸收和承載的東西多,但能找到的釋放的途徑卻又很少,所以就會經常出現因為負載過重而導致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出現崩潰的現象。這是沒有把“化”的概念理解透徹的結果。
道教講“化”,是說我們遇到的所有的難題,其實都來自于腦海中的一個念頭。一念生,百病生。人有不可擺脫的軀體,道祖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們的身體需要吃飯、穿衣和睡覺,這是正常的基本需求。但人因為還有念想和欲望,往往想要吃更好、穿更好。如果是在經濟能力承受范圍之內,尚且算作是合理的需求;可如果超越了自身的能力呢?答案不言而喻。因為承擔不起欲求,同時又放不下自己的想法,才能使眾生陷在無邊苦海中難以自拔。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苦并非是天生就該有的,而是自己從心上生了妄念,這個虛無的、抓不住的念頭卻又會催促我們產生各種或好的、或壞的行動,最終,因行動而產生的實際的果卻還要自己來承受。心念,化生了魔障罷了。
道教中有一句話叫“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說的就是心念上的力量。當我們正心正念,就可以化解萬千磨難;當一念為邪,就會迎來萬千阻礙。在修道的路上,我們就是自身的橐龠,究竟是化金為水、還是凝水成冰,全在于自己于修行這件事上會生出什么念了。
(本文作者:高璟,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
吃茶喝茶品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當我們細細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時,似乎也品味出中華文化的厚重和廣博。道教與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