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圣天尊”“東方玉寶皇上天尊”“昊天金闕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等;又如一些古代典籍在描述神仙居住的地方時,常會出現玄都玉京、太微玉清宮等類似的詞語。明眼人會從中發現一個共同點,即對“玉”的借用。
那么,你知道玉的具體功用嗎?你知道玉在不同的人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嗎?
一、玉可彰顯人的高潔品質,是為民用之玉。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道教文化)中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玉石,本來是用絲繩串起來的一種珍玩寶石,其色澤晶瑩,后來被借用形容美好、純潔的事物?!秶L·秦風·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語,是說一名君子,他要有溫順且純粹的性格,做人處事可以寬緩和柔,這與玉石所表現出來的內斂光華的氣質非常一致。因此,古代的士人君子們,隨身都喜歡佩戴一塊玉,以此來象征自己品格上的高潔。
二、玉可以代表不同階層的社會地位,是為禮用之玉。
《說文》中解釋說:“王象三王之連,丨其貫也。”《類篇》中注解說:“隸始加點,以別帝王字。”《六書精蘊》一書則進一步闡述說:“帝王之王,一貫三為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畫相均,象連貫形。俗書不知帝王字中畫近上之義,加點于旁以別之。”意思是說,“玉”字在古文中常與“王”字相混用(大抵在意思上也有相通之處)。
上面提到的幾部解讀文字本義的典籍中說到,“王”字的字型基于三個均衡的“一”,這分別代表天、地、人三才。中間的連接上下的一個“丨”,則是表示將三才之物貫通起來的意思。那么,在天地之間,貫通三才的當屬天子;在所有的珍珠寶物中,最能得天地靈氣的滋養、并且受到人身秉性的溫潤的寶物,當屬“玉”也。
《史記·禪讓帝位》中記載,堯年事已高,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帝在舉行祭祀儀式到時候,還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制符信,作為朝覲天地日月山川的祭祀用品。祭祀完成之后,仍舊物歸原主。這一段記載足以說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往往以所持有的玉器品格來進行判定,是一種權力的象征。
三、玉能溝通天人信息,是為神用之玉。
舜帝參加祭祀,主要的目的就是與天人進行精神上的溝通,玉器是起到輔助信息交流作用的媒介。這也增加了玉器作為祭器和禮器的神秘屬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在古人的認知中,玉是凝聚了天地靈氣的物件,所以人們在壇場上所用玉石制成的法器來行法,并不是因為其珍貴,而是可以因此借助于天地靈氣而更好地與上界高真通達信息。把玉作為祭祀時使用的重要器具,這一傳統尤其凝結在本土宗教道教的敬神儀式中。
在道教中,向來也是非常推崇玉石的。一方面,玉石所代表的謙謙君子的品質,與修行人所追求的慈儉讓、無為不爭、處下柔順的境界相一致;另一方面,玉在道教之中,不僅僅只是一塊用來敬獻給神人的寶石,其本身還有特殊的宗教含義。
道教中尚玉,也不外乎這兩點。如所使用的一個玉器掛件,雖是為了彰顯器物的尊貴,實則卻是以此來表達使用者的高潔;又如在道教十供中有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寶便是玉石類物品的總稱(當然,不僅僅只是指玉石,更指我們自己所認為的寶貴的東西)。當一個人愿意把能夠象征自己真心誠意的寶玉敬獻給神仙的時候,便是在把自己虔誠的信仰用實物表達了出來,希望能夠以此誠此真來求得神仙的保佑。
道教行法,必然要用到法印。自古以來道教中的法印多為玉作,如元代張天師“陽平治都功印”用的是白玉印,其質潔白瑩潤,天師府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壓皆用之,目的自然也是要借助于玉器天然所具有的通神的功用,使得凡有法印之處皆有神靈護佑之功。古時皇帝行使權力時使用的玉璽,則與此理同源。君權乃神授,以玉來通達上天的旨意,從而才可以獲得萬民歸順的福邸。玉器所起到的溝通人神的無上妙用,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提起玉器,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那塊知名古今的“和氏璧”。(民間傳說,茅山的鎮山玉印是“和氏璧”的一部份)其實,從戰國到兩漢時期是玉璧的大流行時期。按照有關古文記載,當時玉璧的用途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祭祀用品,往往用來祭祀天地、山川、河海、星辰、神仙和祖先等;
二是作為一種禮器,雖然也會用來祭祀天神,但更多地是作為身份的象征而出現的。
三是古時在現實生活中,玉璧還可以被用作砝碼來衡量其他事物的質量。那么,在宗教壇場上敬獻的玉石,則是在衡量自己的心與神仙之間的距離。
最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古人也常常將玉石用于辟邪,這也是普通百姓人家對玉石所能起到的獨特作用的最直接的需求。
這一塊小小的玉,幾乎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它既能夠彰顯人生時的尊位,又能夠提升精神信仰,還有助于建立人神之間的聯系。正因為把所有這些屬性都歸結于一身,所以中國人對玉才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人們常說佩戴玉器需要“養”,以玉為指,養的便是自己生在天地間的浩然之氣和正真之氣。
為人真一不二,修行才能與道合真。由此,才真正體現出了人與玉合的“養”的境界。我們,養的不是玉,而是自己的性與命。
(本文作者:高璟,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詳細]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