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道教歷史悠久,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這里就有早期的道教活動,“五帝”之一顓頊帝的玄孫、陸終氏的第三個兒子彭祖曾在嶧山斷虹崖前的玄黃洞修行。春秋末期,道家創始人老子曾在嶧山老君洞和后山爐丹峪修行。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奉道教,在嶧山大興土木。這一時期出現的樓觀道,是嶧山道系最早的命名。嶧山道教有世系可考始于全真道北宗的隨山派。全真道由王重陽在金大定七年(1167年)創立,后來,王重陽的七個弟子又各立宗派:馬鈺創遇仙派,譚處端創南無派,劉處玄創隨山派,丘處機創龍門派,王處一創渝山派,郝大通創華山派,孫不二創清凈派。其中隨山派、清凈派、華山派、龍門派曾來嶧山傳教收徒。明代時期,嶧山道教轉歸華山派住持,這也是嶧山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道徒最多時達1300余人,宮觀多達573楹。清代至是龍門派,傳十三世。嶧山的道觀和道教從有史可考的金宋到現在,歷經上百次戰爭和劫難,修修毀毀,毀毀修修。目前仍現存元、明、清等時期的著名碑刻有五十多塊,對研究嶧山道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為保護和挖據加大了對嶧山道教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先后恢復了通明天宮、白云宮、玉皇殿、渾石殿等道教建筑,近年來又實施了南天門、王母殿、奎星閣、關公殿、文昌殿、三官殿、四御殿、黃經閣、老君洞、三圣閣、元辰殿、泰山行宮、碧霞元君殿等白云宮片區和太白樓、太乙救苦殿、三皇殿、護法靈神殿、仙人洞、爺娘洞、南華觀、爐丹峪等東宮片區道教場所遺跡遺址恢復重建、景點提升工程,重現了嶧山道教往昔的輝煌。全國各地的道教名家紛紛慕名前來談經論道。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九、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嶧山奶奶廟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盛會、九月初九等重大道教節日,香客如織,紛紛前來祈福許愿……成為了魯西南地區道教信眾心中“離天最近、許愿最靈”的“圣山”。
白云宮為嶧山古建筑群之冠。含八角寶亭、三清殿、泰山行宮、白衣殿、五圣堂、元帝殿、魁星閣、直符廟、五老棚、來鶴庵、三官廟、通明天宮、鐘樓、鼓樓、凌云坊、寶玉坊、出鳳門、入雅門等主要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樓臺殿閣,蔚為壯觀。
玉皇殿是嶧山白云宮道場諸殿之首,始建于宋代建筑規格之高金碧輝煌毀于戰亂,現今是仿明清皇家之建筑在原址而建,宮殿金頂紅門古色古香的格調,使人油然而生莊重之感,金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大殿四周綠樹成蔭,道場一片祥合,香煙裊裊道樂悠揚,殿內正中神龕內是奉祀玉皇大帝圣像,高約1.8米身著黃色九龍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龍椅,圣像莊嚴慈祥,玉帝圣像左右兩側供奉張天師、葛天師、薩天師、許天師,四大天師神像。前殿為拜殿、殿后為玉皇洞,是天然巨石依山勢自然形成,洞內冬暖夏涼堪稱奇觀。素有洞天福地之稱,內供玉帝圣像,玉帝金身座下有一洞傳說與東海相連,俗稱“海眼”一到陰雨天氣,宮內仙霧繚繞,古人有詩贊曰:宮里白云來,宮外云白去。來去看白云,白云不知處的詩句。
王母殿位于白云宮玉皇殿西十米處,殿堂高端古樸,青磚灰瓦金碧輝煌建筑物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雕粱畫棟古色古香。殿正門上方懸掛匾額,上書“王母殿”三字,蒼勁有力、筆走龍蛇乃當代高道,任法融道長敬書。殿后為花園、也稱蟠桃園種植百花和桃樹,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盛開,如一片片紅霞賞心悅目,讓人神迷欲醉。清風明月作知己,晨鐘暮鼓度春秋。殿中間王母娘娘端坐神龕之中,雍容華貴、端莊典雅,頭帶鳳冠、身穿飾有青色羽毛的九天鳳衣,手持青玉板,足穿風云鞋。金童玉女站兩邊。民間關于王母娘娘有許多傳說,最有名的就是她掌管不死之藥和能讓人長生的蟠桃,相傳每年的三月三,天界各路神仙都要聚集于瑤池,為王母祝壽王母賜予蟠桃品嘗,謂之“蟠桃盛會”。
“泰山行宮”(碧霞元君殿)座落于,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嶧山”之顛白云宮道場內。信眾進入“通明天宮”“瑤池”之仙境之右上方,有一院落精巧別致古色古香,沿石階而上有一大門雕梁畫棟,紅墻黑瓦大門正上方懸掛匾額“泰山行宮”四個金光閃閃、蒼勁有力的大字。進入院內主殿三間,門正中懸掛匾額“碧霞元君殿”墻壁之上繪畫雕刻之精美栩栩如生、金碧輝煌。四周松柏參天綠葉成蔭,這古色古香的格調使人油然而生莊重之感。北臨“三圣閣”西臨“關公殿”,與“瑤池”相互對應美輪美奐,如登臨仙山之境。殿內供奉“泰山聖母碧霞元君”,“眼光聖母明目元君”,“子孫聖母衛房元君”及其仙童、玉女兩位站班。
“關圣帝君”,簡稱“關帝”,為道教四大護法元帥之一。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能“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世人的擁戴,被奉為“武財神”。
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主管學業與仕途的神祇。文昌帝君與大魁星君、朱衣星君、純陽帝君、關圣帝君,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敬奉。
文昌帝君的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僮打扮的神祇,代表著“天機不可泄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
凡學子升學考研、升職應聘等應試前都可向文昌帝君祈求,能保佑應考者考運亨通,官秩高遷,智慧聰明,文思敏捷。
渾石殿坐落于舍身崖,也稱“三無殿”,即無磚、無瓦、無梁,全部以天然巖石砌成,建筑設計精美,堪稱石雕建杰作,內供慈航道人。慈航道人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又稱觀音大士,教尊稱為慈航真人、觀音大士、圓通自在天尊。其以大慈大悲,普度生在世人心中倍受敬重。在中國,無論信教與不信教,也不分信何種教派人們一聽到觀音大士尊號都心生敬仰。
南天門又名“靈巖侯閣”,是供奉嶧山山神的場所,坐南朝北,拱石為門,砌石為閣,閣上筑廟,三面懸空,建筑巧妙,設計精巧內供嶧山山神,是眾多香客信眾進山朝拜必經之地。山神護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求必應,香火鼎盛。
(嶧山白云宮 提供)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道教之音山東訊 2021年11月24日,臨沂市道教協會為發揚道教濟世利物,齊同慈愛的精神,積極開展2021年11月份每月一...[詳細]
道教之音云南訊 2021年11月18日,云南省道教協會會長、昆明市人大代表廖東明道長率省道教協會工作人員到尋甸縣羊...[詳細]
道教之音陜西訊 愛心傳承美德,善舉創造和諧。近日,為積極服務社會,關愛山區教育,蘇州玄妙觀尚道慈愛功德會...[詳細]
道教之音江西訊 2021年10月30日,為積極配合抗疫,實踐靈寶道教濟危度困的思想理念,體現道教界的社會責任和擔當...[詳細]
道教之音山東訊 2021年10月24日上午,為積極踐行道教行道立德,濟世利人的教義思想,臨沂市道教協會開展秋季弘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