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講性命雙修,論述這一主旨的經典也有很多,《坐忘論》則是其中知名且易懂的一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讀懂了《坐忘論》,并身體力行之,得道也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坐忘論》中敘述了修道者從一介凡身而達成道身的七個階梯,分別是: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和得道。接下來,筆者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祖師留下來的這七個層級,看看我們在具體去做的時候,究竟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會怎樣去更好地解決問題。
第一,敬信。要想得道永長生,就先要對大道有虔誠的信仰。
一說到長生和信仰,一些無宗教信仰者似乎容易有心理上的抵觸,但我們要知道,大道的信仰是什么,長生指的究竟是什么。這兩個問題,既是基礎,也是終極的目標。
讀過道教中一些基本經典的人都知道,大道不是我們燒香拜神求保佑,而是我們去借助于神仙的言行教化來弄明白自己的人生該怎么過,想清楚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意義,也就是說,知道“我是誰”這樣的哲學命題。在道教中,把其稱為自然、自性。所以,道法自然講的是要從我自己的身上找到我生存的規律、意義和價值。我們信仰大道,信仰的便是遵從規則行事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遵從規則,那么自然萬物和諧、天下安寧。
在求得根本的過程中,我們要講長生。道教說的長生,通常是指長生久視,而不是長生不死。如果通達了道的規律,哪怕不出戶也足以知道天下事,哪怕生命只有一天也足以知道千萬年之后的事情。為什么?因為事物外在的相雖然在改變,但內在的道卻是不變的。不論是求長生還是求信仰,都要先保持絕對的敬信,才不會出現恣情縱欲的背道情況。
第二,斷緣。絕塵緣,不為俗事所累。
一提斷緣,可能又要有一些人會反感,認為人若是沒有了欲望世界又如何進步呢?這其實是把過度的淫欲、妄欲和推動世界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混淆了。斷緣,斷的不是我們對外在事物的基本需求,而是要把自己身體所不能承受的一切妄緣斷了,回到儉樸、真一之中。以清靜的心面對復雜的塵世,外物終不能擾亂心境的純一。祖師說“斷緣者,斷有為之俗事緣也。”關鍵詞是“有為”。道教講的無為,是遵循自然本性的為;相反,有為就是違背自然本性的妄為。把外在的緣減少一些,才能把外放的心收回來一些。由此,也就引出了第三個階層。
第三,收心。心是樞機,心在哪里,道在哪里。
祖師說,“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意思是說,最開始學道的時候,把落在紅塵俗事上的心要收回來。收回來的表現和方法,便是前面兩階所提到的,先要保持對大道的堅定信仰,然后不斷減少外事的緣分和侵擾,隨著外相的減少而逐漸達到心自回收的境界。在這里,收心是有兩個方面的,一是因外緣減少而心無所著,所以自然收回;二是主動地去收,去拘系自己的心猿意馬,是在強調修行的主動性。一旦心能生主,那么反饋到外相上,便是慈儉讓三寶所倡導的無為主旨了。
第四,簡事。萬事合道,自然而簡。
前者說收心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的收心,外在表現上便是對事情的簡單化,會更加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也即是說,明白做什么事情要遵循什么樣的規則和規律。此時,是在考慮要守住什么樣的道,而是不是隨著什么樣的欲。所以祖師在文中說,修道養生就要排除掉一些沒有作用的事物,比如酒肉、綢緞、名利等等。這些與俗世無異的追求,只會讓自己的心被外物牽引,從而產生攀比、恨嫉、仇殺等等情緒,這不但不利于修道,更不是一個普通善人該有的模樣。世人總是貪多求欲,進而出現多則惑的結局。真正的修道人,心在內,事則簡罷了。
第五,真觀。不迷外物,只觀大道玄妙。
真觀,從字面意思上看,與“假觀”相對待。觀,顧名思義,是用眼睛看。我們的眼睛可以分辨出色彩、貴賤。表面上看是區別得了是非,但實際上心中有所好惡,而在行為上卻總表現出利弊。道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到了“觀”,曰無欲才能觀其妙;有欲,則觀其徼。(這里的欲,和欲望并非同樣概念)我們多數人只是觀到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智慧達明的人則觀到了事物運行發展的端倪,而真觀的人則會通過萬事萬物表現出來的情態觀到大道的本質。因為能夠實現真觀的境界,所以從知一而達萬,以小我而通達天地大我。
第六,泰定。身如枯木、心似死灰,自然安詳且寧靜。
通達第五步,其實已經可以以肉身凡胎而觀到大道竅妙,已經達到了長生久視的地步。但此時至多不過是人間的圣人,也不過是達到了“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境界。而道教的修行追求,是要與天地合一的,此時要實現的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境界。如果在這個基礎上更提升一步呢?答案便是“泰定”兩個字,要實現如泰山一樣的安定。莊子在形容得道之人時,常以心如死灰來描述,即清靜已經是一種本然的狀態了,根本無需再刻意去追求,是一種無時無刻不寂靜的狀態。甚至連寂靜是什么都已經忘卻了。因此,則稱之為“坐忘”,端然冥坐,一切皆忘。
于是,這便達到了“坐忘論”提到的最后一個階段“得道”。至于得道又是什么狀態,筆者在這里不盲求、不瞎說,只留待給各位有緣修道者自己去體會吧。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詳細]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