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常追尋道教中的術法,希望從術法中求得逆天改命的機緣。然而,術乃載道,術法承載的大道若能悟通,又何必去對外在的際遇感懷呢?作者在此文中,通過術,已臻道,實在眾人求道的典范也!——編者按
鐵鞋踏破幾山行,
惟此山行越樣清。
顧我塵中一簪紱,
任他世上幾公卿。
——潘閬(宋)《游龍虎山贈天師》
歲在庚子,丁亥之冬——我和表哥共赴道教正一派的祖庭龍虎山。龍虎山為丹霞地貌,鐘靈毓秀,鸞翔鳳集。沿階而上,只見山中的澗水清澄,傍石邊立的晚菊香沁入脾。遠處的山巒層遞而進,勾勒的線條此起彼伏,在天際中漸隱漸現。
不一會行至上清河,策動木筏順流而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近看上清河明澈見底,環視河岸兩旁巨石林立,略顯古舊的道觀旁側可見若干深坑。爾后一路漂流,我極目遠望,山色一片霧蒙,浮天水送,似要乘槎入天河。
漂流至瀘溪河段我和表哥便下了木筏,直奔正一觀。正一觀為天師張道陵煉丹之處,道士吳筠曾在《龍虎山》一詩言:
道士身披魚鬣衣,
向日忽向青天飛。
龍虎山中好明月,
玉殿珠樓空翠微。
正一觀整個建筑灰瓦朱墻,重檐丹楹,彤壁琉璃,古樸厚重;觀內清氣氤氳,仙骨傲然。我和表哥跟隨身旁道士的講解徐步而入,入正殿后我和表哥一同敬拜天師。
此后我見一古拙道人桌上放有一本《麻衣神相》,相傳這本書是北宋年間李和和他弟子陳摶編匯而成,是最為經典系統的相書之一。我走到古拙道人前請教一些關于道教和相術的事情。
古拙道人普及了一些道教常識后先是為我表哥相面,言表哥為三停遞增格局,青少年平順,行至中下停吉利,流年運至紫霞頗吉。后寥落幾語,言我表哥溫文爾雅,頗有古代儒士之風。緊接著為我相面,古拙道人先言我屬于三停均等的格局,額形方正少年吉順,但中正略有凹陷,還需韜光養晦以待時機。及察流年運勢,言運至丘陵會漸入佳境。
后古拙道人在相面上便不再多言,我和表哥提問是否僅從面相就能看完整個人一生的窮通興衰。古拙道人那古井般波瀾不驚的臉龐突然微笑道:“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相是你內涵的外延,心變相亦變,心動相亦動。”
我和表哥聽完若有所思,再問:“那知曉相術的意義就在于時刻觀察自己的運勢嗎?”古拙道人道:“通曉相術的人無需時刻觀察面相,相面在于修心,相是內在修為的外在體現。”在此以后我和表哥便不再追問,辭別古拙道人后便出了正一觀。
出正一觀后近酉正,我靜立松前,冷霧迷衫,斜陽若影,夕夕照照,垂虹垂暮;放眼津渡,有一笠翁,形體清瘦,氣度雋秀,縱一葦于白茫江面,水光接天,似與天地融為一體。我此刻環顧群山,浮現的龍虎呈盤蟄狀,金陽于山后隱逸,一派祥和。
我閉眼思忖放空靈魂,任憑神游太虛,穿梭自如之際突至空靈之境,尋得浩然之氣充盈形體,這股清氣正我意念,昭昭我心。爾后一股微微的喜悅在心中持續釋放,我悠然地歆享著這一刻的精進。
倏爾身體的寒顫點醒了我,抬頭一望此時天色已黑,夜晚的龍虎山格外靜謐,點點星光愈暗愈明,似盞盞小燈綴于道觀群。天上彎月涌入上清河,似靜影沉璧,波面亦有著微光閃動——此金白水清之象,人間至景矣!我和表哥商量再游覓一下龍虎山的至美夜景,莫要辜負了尊前這星月夜。
戌初我和表哥夕食過后便回房休息,在房內我和表哥回想這一天的際遇。娓道間時分來到亥初,望向外面,憶得宋朝詩人徐璣一首《亥月》:
亥月霜澄霽,幽窗晚更明。
文書隨意閱,蘭菊與心清。
洗硯須池暖,燃香得火輕。
是夜,擁星攬月而眠。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詳細]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