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書名:人文宗教引論:中國信仰傳統與日常生活
作者:李四龍
出版時間:2022年2月出版
定價:138.00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9653-6
樓宇烈:《人文宗教引論》序言
中國的宗教有別于西方宗教,這已慢慢成為大家的共識。但究竟怎么從理論上概括中國宗教的特點?這還需要學術界深入挖掘、認真研究。四龍教授從“人文宗教”的角度理解中國人傳統的宗教生活,并把“人文宗教”解釋為世界宗教的一種基本類型,這是我國學者在宗教學理論研究上的一項重要成果。
2010年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準備辦一份刊物,在考慮刊物名稱時,經過反復推敲,我們最終定為《人文宗教研究》,轉眼這份刊物已出了10多年。本書的出版,也意味著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討論有了階段性突破。近年來,我一直強調“人文”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主張“人文立本”。四龍教授進一步提出“人文立本,感應為體”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認為人文主義是基本的宗教倫理,感應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這是從中國文化出發的理論提煉,既概括了中國宗教的整體特點,還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宗教類型。本書認為,人文宗教是古代中國的宗教觀,也很可能是未來社會的宗教觀。這種強調自我修身的宗教生活,有可能對治全球化所引發的倫理秩序沖突,使宗教成為一種人文教育,避免因信仰而起爭執。
宗教學研究都很重視人神關系,中國人對“神”的理解不同于西方宗教。本書認為,研究中國宗教,“文神關系”比人神關系更加重要。荀子提出“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儒家對待神靈的態度比較靈活,把對鬼神的祭祀看作一種教化百姓的禮教。文與神的關系,即禮教與宗教的并存。在中國人的宗教生活里,禮教的因素高于宗教信仰。所以,西方宗教學家講“宗教是文化的核心”,這在中國社會并不正確。也就是說,宗教所處的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土壤完全不同。這個觀點是作者長期深入研究中國宗教史的心得,揭示了中國宗教和西方宗教的根本差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龍教授從2006年起在北大主講“中國宗教史”這門課程,該課當時在北大哲學系歷史上尚屬首次開設,也是他在博士畢業以后新開辟的研究方向。他依據自己的講課經驗,從四個方面展開分析中國宗教的特點:“天道人情:中國宗教的思想基礎”、“感應道交:中國宗教的神秘體驗”、“會通共生:中國宗教的關系格局”、“混元并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圖景”。這四個主題比較系統地說明了中國宗教的主要特點和豐富內容,表現了宗教信仰和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些方面,也被用來具體展現“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
我認為,本書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國宗教觀,這是一種積極的理論探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的宗教,客觀把握宗教在中國社會的實際作用。
作者簡介
李四龍,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哲學系、國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人文宗教研究》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北京大學十余年講授“中國宗教史”的心得體會,在自己此前發表的論文基礎上凝練而成。全書共分五章:“人文宗教:中國宗教史的核心范疇”,“天道人情:中國宗教的思想基礎”,“感應道交:中國宗教的神秘體驗”,“會通共生:中國宗教的關系格局”,“人倫日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圖景”,以世界史的眼光,立足中國人的信仰傳統與日常生活,嘗試建構有中國特色宗教理論。
針對海內外學者關于“中國宗教”特點的相關論述,作者著力拓展“宗教”的傳統定義,詮釋儒釋道三教與民間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盤,并以“人文宗教”予以概括。作者認為,以人文為本,以感應為體,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在無神論占人口主體的中國社會,文與神的關系,即禮教與宗教的并存,遠比人神關系重要,且對“神”的理解有別于西方宗教。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對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視個人修持與社會責任。
目錄
緒言 人文教育者的宗教學
一 人之為人
二 欲望與仁愛
第一章 人文宗教——中國宗教史的核心范疇
一 在中國發現宗教
1. “宗教”作為全新的知識范疇
2. “宗教界”在近現代中國的整合
3. 世界文明史與“中國宗教”的特點
4. 當代中國宗教學者與“人文宗教”
二 中國宗教的三大領域
1. 傳統宗教生活
2. 以佛教為代表的外來宗教
3. 民間宗教信仰
三 作為關系存在的中國宗教
1. 官方宗教與民間宗教信仰的關系:政治認同及其社會秩序
2. 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的關系:文化認同及其倫理秩序
3. 其他宗教關系論:待定的第三維
4. 深層的自我認同:信仰的哲學基礎
四 文神并存的宗教觀
1. 古代中國的“神”
2. 神道設教與文神關系
3. 感應作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4. 人文主義是基本的宗教倫理
小結 中國宗教的人文結構
1. 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國宗教
2. “人文宗教”作為一種世界宗教的基本類型
第二章 天道人情——中國宗教的思想基礎
一 巫與上古日常生活
1. 巫的職能分化
2. 禮教與方術的分野
二 陰陽五行與自然主義宇宙論
1. 氣化的宇宙論
2. 知識與信仰體系的基礎
三 禮樂文明與人文主義人生觀
1. “人文”觀念的形成
2. 巫史傳統與理性化
3. 禮教的兩重性:宗教性與倫理性
小結 封神與成仙
1. 封神闡教
2. 修煉成仙
第三章 感應道交——中國宗教的神秘體驗
一 神秘主義的直觀思維
1. 天人感應與董仲舒
2. 儒教與讖緯
3. 感天而生
二 佛教因果論與感應論的互補
1. 業感緣起與新宇宙論
2. 圓機妙應與佛教解脫論
3. 應驗記
三 “顯靈”的公共效驗
1. 仁壽舍利的感應形式
2. 個人體驗的社會轉化
3. 顯靈與宗教研究的史料問題
小結 “感應”的兩種基本形式
第四章 會通共生——中國宗教的關系格局
一 儒家主導的三教互動
1. 政主教從
2. 宗教生活的差序格局
二 征服與屈服的佛教史
1. 佛教傳播及其與中國社會的沖突整合
2.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主動調適
3. 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新傳統
三 佛道互諍與三教講論
1. “通道”與三教講論
2. 道教早期對佛教的排斥
3. 佛教對道教的批駁
4. 自然與因緣:佛教與道教的思想會通
四 三教合流的類型分析
1. 儒家的出入佛老與帝王的三教平等
2. 佛教的三教同歸
3. 道教的三教同源
小結 體用兼顧的共生格局
1. 體上會通
2. 用上合流
3. 勸善與平等
第五章 混元并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圖景
一 民俗生活里的多層信仰
1. 佛道為主的儒家喪祭
2. 齋僧度鬼與中元祭祖
3. 廟會與鄉土文化
二 基層社會的信仰重組與蛻變
1. 民間宗教的演變小史
2. 白蓮教的形成與演變
3. 羅教的創立與分流
三 民間的經典崇拜
1. 寶卷的信仰對象
2. 救劫的教義思想
3. 佛道教和民間法術雜糅的修煉法
四 民間信仰的觀念史
1. 淫祀、邪教和迷信:誰在給草根社會貼標簽?
2. 神靈、儀式和組織:民間信仰的范圍與中國宗教的整體性
3. 民間信仰與基層人文教育
小結 鄉愁·歷史記憶的紐帶
余論 即圣而凡的未來社會
參考文獻
致敬與鳴謝
(本篇圖文轉自人文萬象微信公眾號)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很久沒有給大家發壁紙了,這次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過年用的壁紙,快看看有沒...[詳細]
蓬瀛宮座落在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南塔附近,與渾河及帶狀公園相毗鄰,占地...[詳細]
福壽宮坐落于遼源市龍首山南麓,是東北最大的道觀之一,被譽為華夏玄門第一...[詳細]
太陽宮,俗稱太陽廟,位于鐵嶺龍首山北端小嶺子,為遼北著名道觀。...[詳細]
東華觀魁星閣歷史文物遺跡位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梅城鎮啟安村東華山山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