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宮觀是道教活動場所的總稱,既是道教供奉神靈、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道教徒傳道、修行以及生活之所,同時還是展示和傳播道教文化的平臺。作為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物化形式,道教宮觀始終承載著道教在不同時代的發展印記,也承擔著道教回應時代變遷、推動道教不斷向前發展的任務。
中國化是當代中國各宗教的共同主題,而道教中國化不僅是社會對道教發展的要求,也是道教革新除弊的集中體現。道教作為我國當代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主要體現在“與時俱進”。堅持道教中國化,就是要在保持道教本有的中國特色基礎上,不斷推進道教創新發展,推動道教與時俱進地同我國國情、社會制度、時代要求、主流文化進行深層次對接,積極融入當代中國社會,適應新時代、服務新時代,發揮出道教的時代價值。
歷史表明,道教歷來具有“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特質,“與時遷移”和我們現在所講的“與時俱進”實際上是相同的意思。歷朝歷代,道教都努力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今天也不例外。但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推進道教中國化,道教宮觀在建筑形制、特別是宮觀功能的完善與轉型等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變化。
堅持道教中國化,宮觀建筑形制應與時俱進。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宮觀作為承載這種宗教的載體,蘊含了深刻的道家與道教思想,是道教徒用于修行的“神圣空間”。它是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最早的“宮觀”始于人跡罕至、山清水秀的山中石室,后發展為設在道民家的“靜室”,其結構就是一間或者數間茅屋。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前,便率領弟子們在靜室中修行。此后,他在巴蜀地區建立了二十四個“治”作為宗教活動中心,這些“治”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建筑。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滿足信眾治病齋戒的儀式需求,在官方“以道化民”“招攬幽逸”等政策的現實背景下,“治”被“廬”“靖”“館”“觀”等代替,其規模和數量也大大增加。這時的“廬”“靖”還只是祭祀神靈的場所,不作為生活場所。“館”“觀”則具有修煉、祀神、傳道、法事、起居等綜合功能,其經濟來源不再像以往向信徒收取費用,而是通過各種賞賜和施舍來供養,一些宮觀甚至擁有很多地產。到了唐代,道教又受到皇室的扶植和崇奉,老子被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廟的建筑規制進一步提升,其廟得稱為“宮”,宮觀建設在此時達到了頂峰。此后,“宮觀”成為道教建筑規制逐漸成熟穩定下來。宋、元、明時期,全國陸續修建了許多著名宮觀。清代,隨著道教的衰落,宮觀建設開始逐漸趨緩。
進入近代以后,隨著城市的發展,身處城市中的道教宮觀在城市地理與社會價值的標志性地位都明顯降低,也不再是一個地區的地標式建筑。相較于現代建筑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宮觀在現代社會所處位置的巨大變化,道教宮觀無論在建筑形式上還是在布局與新材料的應用上,進行的變革都微乎其微。如恢復重建的宮觀,基本上仍采用中軸對稱、斗拱飛檐等傳統建筑風格。從建筑科技進步、社會生活變化以及道教中國化等現實情況考量,道教宮觀的建筑形制需要在保持本有的中國特色基礎上與時俱進,進行相應和適當的變革。
堅持道教中國化,宮觀功能應不斷完善轉型。在農耕社會,道教宮觀往往是區域內民眾開展宗教活動、舉辦典禮儀式、集會議事、消遣娛樂的公共場所,是社區共同面對天災人禍、制定社會規則等社會性事務的精神維系點,發揮著聯系和凝聚社區民眾的橋梁紐帶作用。隨著社會進步,傳統道教也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面對飛速發展的當代中國社會,道教在堅持基本信仰的同時,宮觀的功能面臨著調整和轉變,即要與社會發展同步,貼近社會、服務社會。這種適應性的變化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道教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中國道教協會所倡導的“創建文化宮觀”的號召,恰恰是對于完善宮觀功能、推動宮觀功能轉型的一種努力?,F代社會,道教宮觀不僅是信眾敬香拜神、舉行道教儀式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能夠接受文化熏陶,讀經學典,甚至是學習書畫、茶藝、音樂等傳統文化的場所?,F代道教宮觀的實踐也表明,宮觀內開展的書法、茶藝、音樂等文化活動,往往都會受到廣大信眾和社會的歡迎。因此,對于一些有條件的道教宮觀,應積極探索創建文化道觀,推動宮觀的功能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努力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人心,讓信眾、游客在走進宮觀的同時,也走近了道教中所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宮觀成為大眾認識道教的窗口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
堅持道教中國化,道教宮觀應當大力發揚道教“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不斷探索服務社會的新途徑,積極建構服務社會新模式,充分利用道教的獨特資源,集中力量開展道醫養生、武術健身、臨終關懷、心靈慰藉以及生態環保等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文化特色的項目,讓道教服務當代社會從面面俱到轉變為突出優勢。如北京白云觀道醫館繼承道教治病救人、以醫濟世的傳統,發揮了道教的獨特優勢;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發展專業性的公益慈善組織與社會服務組織,依法開展社會服務和慈善公益事業,通過服務社會不斷融入社會,實現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升道教形象、促進道教發展;改變傳統服務輸出模式,由被動式的服務轉向主動式服務,主動吸引廣大信眾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作者:于飛,單位系山東社會科學院當代宗教研究所,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站)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詳細]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