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鯉城區天后宮。新華社發
2021年7月25日,我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評審,成為我國第56處世界遺產。福建泉州是10世紀至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它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
此次泉州申報的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中有多處是宗教類古跡遺址:九日山祈風石刻、開元寺、老君巖造像、真武廟、天后宮、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伊斯蘭教圣墓、清凈寺、萬壽塔等等。
古閩人“信鬼尚祀”,形成了多宗教并存的獨特現象。尤其是泉州,由于歷史上廣泛的對外文化交往交流,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關遺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窯、瓷器等與遠洋貿易相關的遺跡遺物,以及因對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遺存,其中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建筑與設施,反映出泉州一度匯集、融合了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世界宗教博物館”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它與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等共同體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這些珍貴的石刻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宋代海洋貿易與季風密切關聯的運行周期等歷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影響。九日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分布于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為1174年,最晚的為1266年。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的有3方,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
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經濟及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特征。與寺院關聯的地方統治者、僧侶、地方大族等人群對宋元社會經濟和海洋貿易具有重要影響。開元寺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相傳,黃守恭因桑生白蓮而舍地建寺,初名蓮花寺,四易名而為開元寺,號“閩南第一古剎”,明代黃鳳翔曾以“銀函遙度,須彌嵂崒,國號毘尼,天曰兜率”贊之。開元寺最為人稱道的異域風格的文物是大殿后廊檐間的一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還有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都是明代修大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印度教寺廟移來的。開元寺的東塔鎮國塔、西塔仁壽塔均為五層八角石構樓閣式塔。東塔高48米,西塔45 米,兩塔結構均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題造像2方,每塔計有80方。域外題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現了宋元時期因多種族人群聚集和開放包容文化氛圍而形成的宗教藝術發達和繁榮的景象。
清源山下的老君巖造像面目和藹慈祥,臉含笑意,雙目有神,靜觀眾生,獨具神韻,顯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的莊嚴意境。道光《晉江縣志》云:“羽仙巖,在羅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巖。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宋時羅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老君巖原是該處包括真君殿和北斗殿在內的道教建筑群的一部分,明崇禎時道教建筑群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保存至今。
宋元時期,泉州東海鎮法石村的真武廟是官方祭海場所,號“八閩玄天第一行宮”,山下法石港位于晉江出???,東南亞及我國臺灣地區祭祀的真武大帝,大都從這里分爐。真武大帝是北方神祇,五行之中,北方屬水。真武大帝的這一信仰屬性因泉州的海洋文化而得到發揚,其所承載的鎮海護佑功能,一度是宋元時期商人從事海洋貿易的精神寄托。
泉州第一代海神是通遠王,第二代是真武大帝,第三代則是媽祖。湄洲是媽祖炳靈之地,泉州則是“圣德秉坤極,閩南始發祥”之地。元大德三年(1299年),“加封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泉州媽祖廟(天后宮)是媽祖信仰從福建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發祥之地,這當然與泉州作為世界性的海洋貿易大港的地位有關。天后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創建于1196年,始稱順濟宮。伴隨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宮歷經營修、發展,仍保存了16世紀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寢的布局特征?,F存建筑群坐北朝南,總體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
異域宗教在泉州的遺存豐富多樣。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紀中葉創立的宗教。會昌年間(841年—846年),摩尼教由呼祿傳入福建,宋元時期,福建成為中國摩尼教的活動中心。草庵位于泉州城以南15公里的華表山東麓,依山而筑,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遠郊的一處摩尼教寺院。庵中現存一方雕鑿于1339年的該教創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現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草庵至晚創建于10-11世紀的北宋初期,初為草構,因名“草庵”。1979年曾于草庵前20米處發掘出土一件刻有“明教會”三字的褐釉碗,其形制與磁灶窯北宋時期的器物相符,佐證了北宋時期摩尼教在華表山麓的活動。
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唐初,穆罕默德遣派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中,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靈山,入土安眠之墓被稱作“圣墓”。在伊斯蘭教中,除穆罕默德圣墓和阿里圣墓之外,泉州圣墓是歷史最久、價值最高的古跡。
清凈寺初創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仿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形制建造,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修建的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凈寺原名“艾蘇哈卜寺”,該寺選址于五代以來泉州古城的南墻外,北臨南護城河(八卦溝)。這一區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國人的主要聚居區。清凈寺與伊斯蘭教圣墓共同見證了活躍在泉州的外國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傳統,也見證了宋元泉州的人群匯聚、商貿往來和文化繁榮。
萬壽塔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守???、護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傳說承載了泉州民眾對海洋貿易的歷史記憶。萬壽塔位于泉州城東南方向20公里的寶蓋山山頂,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寶蓋山矗立于泉州灣與深滬灣之間的平原丘陵,海拔210米,是泉州灣一帶的最高峰。這里控扼泉州灣與外海交界處,古人風水思想認為這里是泉州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鎖住水口以保平安。萬壽塔建于寶蓋山的制高點,故又稱關鎖塔。因承載有商人婦登塔望夫成石的傳說,又稱姑嫂塔。明代《八閩通志》稱“商船自海還者,指為抵岸之期”,可作為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
除上述之外,泉州還有景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和猶太教的古跡遺址。
宋元時期,各國商人、旅行家和傳教者經由海上絲路來到泉州。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在泉州與中華文化交融互鑒,成就了這座城市延續至今的多元、開放、包容之特質。在歷史的某一時期,泉州清凈寺悠揚的誦經聲、天主教堂宛轉的禱告聲和佛教寺院鏗鏘的梵唱聲和諧共鳴;天后宮內的頂禮膜拜、道觀內的齋醮科儀與摩尼教徒的贊頌儀式有機交融。時至今日,開元寺的古印度婆羅門教石柱,奏魁宮廟墻內由十字架、天使圖案等組成的基督教古石碑,還有天后宮里的猶太教飾物六角形抱鼓石,都在無聲訴說著泉州當年“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盛況。
強大的融合力和包容精神造就“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其背后的文化密碼又是什么?這和福建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傳統有關,也與泉州港某一時期興盛的海洋貿易有關。上世紀20年代曾實地探訪泉州宗教場所的張星烺,將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歸因于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興盛。歷史學家顧頡剛則認為,泉州民間祀神非常復雜,表明這座城市有一種能兼容各種人群和宗教的文化土壤。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認為,泉州邊陲拓殖與海上交通的發達,為其形成區域網絡作了厚實的鋪墊,朝廷也給予泉州居民在職業和信仰上的多樣選擇,使泉州的經濟走向繁榮,文化走向多元。
泉州這種能包容多元文化的特質,彰顯了中華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和容納力,而這又與中國宗教自身的許多觀念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有其“中華文化密碼”。
中國宗教的“祭禮”觀念?!都澜y》:“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所謂“禮有五經”,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五種禮;“莫重于祭”,即以吉禮為首。中國古代以“禮”為建立人倫的首要原則,規范社會、人生秩序的主要綱目,其中尤以祭禮為重。外國人來到泉州,他們所有的宗教信仰行為,也都被歸為祭禮范疇,且認為是理所應當且極其重要之事,予以同情的理解和認可。
中國宗教的“秩祀”觀念。“秩”即秩序,即祭祀的等級、范圍等。“秩祀”觀念中,有一條是“祭不越望”,演變到后世,就成了人們多祭祀與本地有密切關系的神。例如明清時期的泉州四隅有不同的鋪境神,名曰“鋪主”“境主”,各立公廟。按這一觀念,外國人祭祀與之密切相關的神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因為“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正是在這一觀念的庇蔭下,泉州的古代異域宗教的很多遺存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國宗教的神祇觀念?!蹲髠鳌分?,史囂云:“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唯德是與。”“一”,是說人可向神提出合理之求,這是人神溝通的唯一原則;如提出非理之求,神居然也能答允,那就是“二”了;神之所以能庇護人,是因為人自身能修養道德,是謂“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福謂“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又或謂,福即順。所以中國人看來自異域的神,也都是“聰明正直而一”,人必有德而祭祀之。在這一點上,異域之神和中土之神殊無二致。而且,中國民間祭祀的神祇原本多且雜,再多幾個胡神、番神,也無所謂。同時,來自異域的神,也能變成當地的神,中國人也可祭祀。例如晉江草庵的摩尼光佛就被當作本地的鋪境神。顧頡剛當年參觀泉州奏魁宮,見到古代天主教徒墳上的天使石像嵌在土地廟墻壁上,人們焚香祭祀。曾有一個美國人想要購買這塊石像,遭到拒絕。人們認為,這是他們的地方守護神。這也是泉州能容納諸多來自異域的神祇且將部分轉化為本土神的原因之一。
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泉州是宋元中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其中的宗教建筑與設施,隱藏著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人生平安和生活幸福的向往,彰顯著泉州地方文化獨有的個性,同時也張揚出博大雍容、樸質剛健且斑斕多姿的中華文化風采。
(本文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站,作者:張云江,系福建省民宗廳與華僑大學合作共建“福建省宗教中國化研究中心”主任)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圖注:茅山四寶之玉符 讀道經時,很多對天尊的描述,前面都會加上一些對環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語,如高...[詳細]
建除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擇方術。建除術在秦漢時期頗為流行,《史記日者列傳》有建除家,可見西漢時期,建除...[詳細]
在《道德經》中有一個非常著名且非常關鍵的比喻,源于經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詳細]
歷史上的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結合而產生的。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是傳說中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