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造像與壁畫
唐代的道教造像比之前大大增加,太上老君像幾乎各地均有,比較有名的是西安博物館藏的太上老君漢白玉石像和山西省博物館藏的老君石像(又稱常陽天尊像)。山西省博物館藏的老君石像頭上盤髻,下頷有長髯,身著道裝,右手執扇,左手扶幾,趺坐于長方形石座上。老君像人物豐頤,神態和穆,雕造技法嫻熟。造像正面刻銘文:“景云觀觀主趙思禮一心供養。天尊銘并序虞鄉縣趙隱仕撰……觀主趙思禮以弘道初載置觀伊始。”造像底座的兩側及背面線刻弟子道士像和供養人姓氏。這尊石像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是研究我國唐代道教造像的珍貴文物。
現存唐代道教石刻造像很多分布于四川省,如都江堰市青城山天師洞的三皇像,綿陽市玉女泉摩崖造像,劍閣縣鶴鳴山造像,丹棱縣龍鴿山摩崖造像等。
青城山天師洞三皇像造于唐開元十一年(723年)。三皇,是指傳說中我國遠古時的三位圣王——伏羲、神農和軒轅黃帝,道教稱其為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像高1米,頭上有肉髻,卷曲長發披肩,身穿由樹葉連成的披肩和圍裙,雙手抱八卦太極圖,象征伏羲制《易》;神農像高1米,頭上有雙肉髻,須發卷曲,身著樹葉制的披肩和圍裙,手持草藥,雙唇半張,神態自然,好像正在品嘗百草;軒轅黃帝像高2米,身穿朝服,戴冠,衣紋流暢,一手扶膝一手握腰帶,坐在石座上,神態端莊。三造像形態各異,生動反映了人物所處的不同時代和不同的職能。
綿陽西山玉女泉石壁和子云亭壁有道教摩崖造像20龕,大的造像高近1米,小像僅高0.26米。其中老君像,束發穿道裝,趺坐于蓮臺上,下置虎首,人物面容慈祥和善,神態自若,為唐武德年間(618年—626年)所造。子云亭是上世紀80年代重建的,亭下石壁上有一大龕,內鐫刻有三清像(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另有浮雕小像90余尊,分排而立,均著道裝,神態極為虔誠,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所造。
劍閣鶴鳴山有道教造像數十尊,其中有一尊造于露天,其余皆造于龕內。露天像為立體圓雕,頭上有發髻,著道裝,面容豐頤,形象古樸,可惜身份不詳。龕內造像以天尊像為代表作,造像身著寬領大袖道袍,足穿道靴,神情莊嚴肅穆;還造有著甲胄的武士像多組,每組有像五六軀,武士均兩目圓睜,面部表情夸張,神態威武。據銘記可知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所造。石壁上還有唐大中八年(854年)鐫刻的唐代詩人李商隱撰寫的《劍州重陽亭并序》碑一通。
唐代的道教造像已基本擺脫了佛教的影響,而且人物的臉型、體態、服飾等方面都鮮明地表現出寫實的特點。造像技師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以現實生活中美好的形象來塑造他們的作品。唐代道教造像還很注重典型形象的刻畫,不論是天尊、星官、真人,都按照他們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加以不同的表現。所以,唐代道教造像更富有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美好的藝術形象深刻地感染著信徒,使他們對道教神仙的信仰更加虔誠。同時,這些造像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并對宋元乃至以后的造像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唐人有以道教壁畫代塑像而禮拜者,故唐代壁畫已不僅作為宮觀殿堂裝飾之用。唐代很多著名的畫家都善于繪制壁畫,據《太平廣記》記載,河南洛陽玄元皇帝廟有吳道子畫的《五圣千官圖》,詩人杜甫稱贊其:“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墻。五圣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旆盡飛揚。”吳道子還畫了太清宮、龍興觀、咸宜觀、宏道觀等廟宇的壁畫。據《兩京耆舊傳》記載,“道玄(吳道子)所繪制的道觀寺院壁畫,不可勝記,皆磊落逸勢,精妙一時”。
現存河北省曲陽縣北岳廟的壁畫《天宮圖》,高8米,寬18米,畫中人物高達3米,內容是描繪天宮諸神和北岳大帝。壁畫上的“飛天之神”面目猙獰,虬髯連鬢,荷戟而視,氣勢非凡?!短鞂m圖》壁畫構圖十分嚴謹,勾勒的鐵線圓潤而有力,頗具唐人畫風。曲陽民間有歌謠云:“曲陽的鬼、趙縣的水。”據說曲陽北岳廟的鬼伯和趙縣柏林寺的壁畫都是吳道子所作,也有人認為北岳廟壁畫為元人仿唐人技法所作。
據《益州名畫錄》記載,四川簡州道士張素卿畫青城山丈人觀丈人真君殿上之五岳、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諸神及岳瀆曹吏,詭怪之質,上殿觀者無不恐懼;又畫簡州開元觀容成公、董仲舒、嚴君平、李阿、葛玄、左慈等十二仙君像,下筆灑落,為當時道士和信眾推崇。
據《唐朝名畫錄》《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等書所記,唐代善畫寺觀壁面者尚有裴寬、辛澄、張志、陳皓、范瓊、趙公祐、司馬承禎等人,但未見作品傳世。
文人道畫與道士畫作
唐代有關道教內容的文人卷軸畫和道士所作卷軸畫也很多。據《宣和畫譜》所記,唐代畫家77人,有作品1186件。其中閆立德、閆立本、張孝師、范長壽、吳道子、梁令瓚、楊庭光、孫位、常粲、張素卿、陳靜心、皇甫軫、解倩等人善畫道教神像畫。
閆立德、閆立本兄弟為初唐著名畫家。閆立本是畫家也是工程學家。他擅畫人物、車馬,其畫有“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他精于人物肖像,善于刻畫人物性格;他所畫人物頭型多為長圓,人物衣紋有比較固定的畫法;他用筆圓勁雄渾且多變化,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紋線。據《宣和畫譜·道釋一》所記,宋御府藏其作品有42件,其中關于道教的作品有20件,他是唐代畫道畫最多者。
吳道子被人們尊為“畫圣”,又被民間畫工奉為“祖師”。他畫的人物衣紋用線圓轉而飄舉,世稱“吳帶當風”。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吳道子的畫是守其神、專其一,意不在乎于意,故得于畫,不知然而然,其“技進乎道”,可見道家、道教審美思想對吳道子的作品有著深刻影響。吳道子的作品很多,尤以道釋神鬼畫最多,據《兩京耆舊傳》所記,僅他所畫的佛道教壁畫就有300余幅。在《宣和畫譜》中收錄的他的作品就有93幅,其中道畫有《天尊像》《列圣朝元圖》《太陽地君像》《辰星像》《太白像》《二十八宿像》《六甲神像》等,這些作品均未流傳下來,但據說現存蘇州玄妙觀的太上老君石刻像為吳道子所畫。
與吳道子同時的梁令瓚,是位道教徒,也是畫家、書法家和天文儀器制造家,他與僧一行合制“渾天銅儀”。他畫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是流傳至今的一幅非常珍貴的唐代繪畫。他根據想象中的各種星辰神祇的形象,對其進行人格化的表現。據宋代畫家李公麟說,其風格頗似吳道子。
中唐以后,道教美術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畫中的形象很多是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寫真,這使得道教美術較之前更加具有中華文化特征。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周昉。周昉,字仲朗,《唐朝名畫錄》說他“節制之后,好屬文,窮丹青之妙,游卿相間,貴公子也”。他是活躍于唐代宗時期的貴族美術家,是當時著名的宗教畫兼風俗人物畫家,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的特點是不僅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也非常注意人物的“神氣”。其道畫作品有《天地水三官像》《五星真形圖》《星官像》《六丁六甲神像》《北極大帝圣像》《行化老君像》等。
(本文作者:王宜峨,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站)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張鳳林 男,漢族,生于1962年3月,籍貫江蘇省蘇州市?,F任江蘇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蘇州市道教協會會長...[詳細]
黃信陽,俗名黃福琪,號中和子。於1962年5月17日出生,浙江省蒼南縣錢庫區陳東鄉黃車堡村人。74年10月出家在本村(...[詳細]
黃至安,坤道,生于1963年4月14日,湖南長沙鼎功鄉人。 1980年12月于長沙河圖觀出家拜黃明光道長為師。 1986年經省調...[詳細]
張鳳林道長,現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市道教協會會長。張鳳林道...[詳細]
張繼禹,漢文成留侯張良后裔。中國道教創始人,嗣漢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孫。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貴溪縣上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