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讀:在網上查了一些關于祖天師誥的注解,發現里面有很多錯謬的地方。在以前一些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前輩道長、學者往往通過手動翻閱書籍,在翻譯注解時有錯謬也在所難免。于是發心重新整理祖天師誥,以讓廣大玄門之士作為參考。當然,本人的注解也不是很好,肯定還有一些錯誤的地方,希望后來的人注解的越來越好,福生無量天尊!
祖天師誥⑴
至心皈命禮。本來南土,上溯蜀都⑵。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⑶,后侍老君兩度于玉局⑷。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⑸。法箓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⑹。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咸泉⑺。德就大丹,道齊七政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⑼。三天扶教,輔玄體道⑽。大法天師,雷霆都?、?。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⑿。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⒀。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⒁。
[注釋]
⑴至心皈命禮
齋醮誦經用語
至心,誠心至意。
皈命,即歸命?!痘式浖ⅰ贩Q:“誠有未至不為至心,少有追悔不為皈命,諷此經永誠不改而恭持,故云至心皈命禮。”
此處指在開始誦《祖天師誥》前先稱,以示虔心。
祖天師誥
祖天師: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天師:天師之號,見于《素問》、《莊子》,蓋謂有道者之極稱。
張天師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留候子房九世孫。
《漢天師世家》記載:“平生良,字子房,漢太傅留文成侯,居沛之豐邑,生二子,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嗣侯生二子典、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千秋,千秋字萬年,萬年生嵩,嵩生五子···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綱,綱生桐梧真人大順,大順生漢天師道陵,是為玄教之宗。”
《漢天師世家》卷二記載:“母夢神人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長丈余,衣繡衣,授以香草,曰:蘅薇也。既覺衣服居室,皆有異香,經月不散,感而有娠。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吳之天目山。黃云覆室,紫氣盈庭,室光如晝。昔之香氣復聞,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顆,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三角,美髭髯,垂手過膝,龍踞虎步,望之儼然。”
其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余人。但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于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其25歲時曾官拜江州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漢章帝、漢和帝先后征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均辭。之后天師開始云游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云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天師就在山上結廬而居,并筑壇煉丹。三年后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
漢安二年七月一日,登青城山。山有鬼城,鬼市,鬼眾,分為八部,日為民害,各有鬼帥領之。及至,鬼帥率其屬,迎敵天師。以丹筆書空,鬼眾立仆,招之復起,或反風而火焚,或揭日而霧散,限以泰山,壓以巨石,鬼物哀號乞命,請受約束。遂命俱會于青城黃帝壇下,使人處陽明,鬼處幽暗。誓曰:自今已往,天地交,日月合,汝若復出,吾必誅汝。立二十四治,增置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氣下通,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每治立仙官,陰官,及祭酒之曹分統之。其誠敬忠孝,積功行者,仙官錄其善,其悖逆奸貪,恣肆狼戾者,陰官紀其罪。由是善惡之報,捷如影響,使蜀民向化,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
永壽二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帝。既而太上勸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保舉師,太上為度師,封道陵為天師,授三百人,乃以經箓印劍付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是日,以丹付長升,分餌于云臺峰,與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間者,一百二十三歲。
誥:誥即誥詞,一種文體。多用于敘述贊嘆人物功德事跡。
《四庫未收書輯刊》08輯12冊《歷代神仙通紀》卷一《瑤壇寶誥全科》云:“尊之至者曰號,尊卑皆受命于至尊者曰誥。”在《諸師真誥》里面從三清到斗姆寶誥都叫號,如元始至尊號、上清號、斗姥號這些都稱為號因為祂們都是尊之至者;從三官到趙元帥都稱為誥,因為他們都是受命于至尊所以用誥。
⑵本來南土,上溯蜀都
南土:南方之地。祖天師張道陵為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吳之天目山,故稱之為“本來南土”。
蜀都:古蜀國地,戰國秦置,治成都,今屬四川。四川的青城山與鶴鳴山都是當年天師行跡之處,故言上溯蜀都。
《漢天師世家》記載:“還鶴鳴山,漢安元年壬午上元,感太上垂車駕五白龍降···今授汝三五都功諸品經箓,次授三五斬邪雌雄劍,玉印魚鬣衣,二儀交泰冠,通天玉簡···漢安二年七月一日,登青城山。山有鬼城,鬼市,鬼眾,分為八部,日為民害,各有鬼帥領之···立二十四治,增置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氣下通,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每治立仙官,陰官,及祭酒之曹分統之。其誠敬忠孝,積功行者,仙官錄其善,其悖逆奸貪,恣肆狼戾者,陰官紀其罪。由是善惡之報,捷如影響,使蜀民向化,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
⑶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
東漢和帝永二年(90年),祖天師張道陵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東平雩于峰。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在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一天,張道陵謂王長曰:五岳多仙于,三蜀足名山,吾將能偕游乎?遂與北入嵩山,崖嶺石居數年,精思感徹,有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有《上三皇內文》和《黃帝九鼎太清丹經》,得而修之者可升天也,真人感其言,乃齋戒七日,人其室,果得丹書。此即為《黃帝九鼎之丹書》。
⑷后侍老君兩度于玉局
侍,侍立。指站在尊長的旁邊。
老君,太上老君。
兩度,兩次。
玉局,其一指:玉局治,為二十四治中“下品人治”之第七治。在成都南門左。其二:局是古代的“矮腳幾”(后人又稱“局腳玉床”)古人席地而坐,置幾于前,作講經等用。
第一次:《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記載:“爾時,太上老君以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在太清境上。太極宮中。觀見眾生。億劫漂沈。周回生死?;蚓尤说?。生在中華?;蛏牡抑??;蛏U戎之內?;蚋换蛸F?;蛸v或貧。暫假因緣。墮于地獄。為無定故。罪業牽纏?;晗店幩?。受苦滿足。人道將違。生居畜獸之中?;蛏菹x之屬。轉乖人道。難復人身。如此沉淪。不知自覺。為 先世迷真之故。受此輪回。乃以哀憫之心。分身教化?;硐陆?。至于蜀都。地神涌出。扶一玉局。而作高座。于是老君升玉局座。授與天師。北斗本命經訣。廣宣要法。普濟眾生。”
第二次:《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記載:爾時,太上老君于永壽元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辰,再降于成都太昊玉女修丹之所,地神復涌玉局寶座,于是老君升于座中,告天師曰。”
此句言太上老君分別永壽元年正月七日、正月十五日于降成都為祖天師講《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與《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
⑸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
千軸:《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之十八·張天師》記載:“老君復以三清眾經九百三十卷,符箓丹灶秘訣七十二卷,一千二百官章,雌雄二劍,都功印,二儀交泰冠,驅邪被褐,魚鬣衣,方裙朱履等賜之。令制科律,佐國行化。”此處指上文太上老君所降賜之經書。
修真,即修道。
吐納之功,《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之十八·張天師》記載:“又感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氣,攝伏精邪,行錄中三步九邇、交干履斗之道,即魁呈七元,隨兵所指,隱遁出沒,皆得自然。”
此指祖天師獲太上老君降賜之經書而得修真之要訣,并在清和玉女指導下煉成了吐納清和之氣的功法。
⑹法箓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
法:指道法。宋白玉蟾《道法九要》稱:“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
箓:又稱法箓,寶箓。是一種道教符書,作為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墩娼浗狻吩疲汗?,録也。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祇,制魔伏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故能濟度死厄,救拔生靈,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經、金書寶籙,為之津要也。箓者,太上神真之靈文,九天眾圣之祕言,將以檢劫三界官屬,御運元元,統握群品,鑒隱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于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覽靈圖,推定陽九百六天元劫數。又當詔令天地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女,列職主事,驅策給侍之數目,浩劫無窮。太上十方,至真眾圣,皆互稟師資,結盟受授,從俗登真,永保生道,漸位于極。”同時,它對受箓者也是一種約束,故稱“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圣,自始及終,先從戒箓,然后登真。”
盟威品:即正一盟威箓,此箓由老君降授,祖天師張道陵而傳世?!冻嗨勺诱職v》稱:“謹按太真科及赤松子歷,漢代人鬼交雜,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鶴鳴山,授張天師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階,及千二百官儀,二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師遂建二十四治,敷行正一章符,領戶化民,廣行陰德。”
結璘訣,《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序》記載:“太清境太上老君兩度降蜀之臨邛,往大邑至于鶴鳴山,初授與征士張道陵正一盟威秘籙二十四階品,次授朝拜日月高奔郁儀、結璘之真訣。”此次的結璘指奔月之法。
⑺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鹹泉
正邪兩辨,一正一邪是兩種不同的路。
奪福庭治而化咸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之十八·張天師》記載:“真人于平剛山中除廢六天故氣,勒銘于石,誓曰:天地交,日月合,汝等若復行,必盡誅之,勿留種矣。乃以神印封鬼營市,使不得相通。盟誓之后,鬼眾躊躇不去,真人口敕神符一道,飛上層霄。于時風雨、天仙、兵馬、風刀立至,諸鬼滅影而走,于是戰鬼一十四敗,蕩滌區藪,奪鬼幽獄,復為二十四福庭,立二十四陰官,降二十八宿正氣,以通地中。”
又《漢天師世家》記載:“還云臺,謂弟子王長,陽山有白氣,彼妖也,往治之。道逢十二神女,因問鹹泉何在,曰:前有大湫,毒龍伏其中。以符投之,妖舍湫而去。旋涸,插劍其下,成鹽井。神女各獻玉環一枚,愿奉符篇,天師以十二環合而為一,投于井中,曰:孰能得環者,如所請。眾女爭下取環,天師遂掩而誓曰:永為井神,毋為民害。”
此處言天師奪鬼幽獄為二十四福庭并降摯十二天游玉女,化地作鹹泉煎煉為鹽。
注:“咸”在古時是全、都的意思,作為有鹽味的意義時寫作“鹹”,而不寫作“咸”,如《玉樞經》中有“卿師使相,咸贊元化”一句,這時就得用“咸”,《祖天師寶誥》中有“奪福庭治而化鹹泉”,這里用的就是“鹹”。
⑻德就大丹,道齊七政
德就大丹,指祖天師能夠煉成大丹乃祖天師功德高深所至。漢永元初年,祖天師攜弟子王長至云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燭,仿佛有青龍白虎各一常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
道齊七政:七政指日、月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七政。
此贊揚祖天師的圣德,言祖天師功德廣大煉成大丹,德與天齊。
⑼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大悲:無限的悲憫世人
大愿:濟度眾生的宏愿
大圣:圣德廣大
大慈:慈祥愛護眾生
此贊祖天師之圣德
⑽三天扶教,輔玄體道
謂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此指三清尊神。
扶教,扶助教法。
《漢天師世家》記載:“天寶七年,詔后漢天師張道陵,冊贈太師。唐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紹寧,加號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理宗皇帝制曰···可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
輔玄體道:“玄”乃“道”的意思,即輔助道門學道之士證入大道。
⑾大法天師,雷霆都省
大法天師,為祖天師尊號。
雷霆都省,《太極葛仙公傳》:“又元始天尊昔敕太清無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判雷霆太省事,太上玉京太極左官仙公判雷霆玄省事,三天大法師判雷霆都省事,浮丘大仙會書雷霆三省事。”
《道法會元》云:“三省,總名泰玄都省。三天圣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居玉素元都宮,又名玄都太素宮,又名元素元輝府。太極左宮仙公沖應孚佑真君,居太極靈曹宮。九州都仙太史神功妙濟真君,居玉都清慶宮。”
⑿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
此為祖天師張道陵仙界尊號。
⒀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此為元成宗對祖天師的封號?!稘h天師世家》記載:“元成宗皇帝制曰:我國家以至仁上德,崇獎不忘,祖天師之遺烈靈風,紀錄具在。若稽古典,特界加名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煉氣成真,除邪輔正,羽儀凡世,歷年千二百余,印劍單傳,距今三十七代。嗣孫與棣,克承正法,宗師留孫,增潤先猷。道雖本于無為,德莫厚于追遠。因時而顯,記昔所聞。夫授經于漢永壽之初,當乙未之正月,加謐于今元貞之歲,又甲子之同符,似有數存,尚祈世濟,可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⒁六合無窮高明大帝
六合無窮高明大帝,《漢天師世家》記載:“永壽二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帝。”
降魔護道天尊
降魔,即降服妖魔
護道,護衛玄門大道
天尊:《易傳·系辭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炁云子 提供)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詳細]
將欲噏之,必固張之(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詳細]
執大象,天下往(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答...[詳細]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詳細]
死而不亡者壽(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答問...[詳細]